1963年这一天,正在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率团访问的新中国总理周恩来,于当地召开了一场记者招待会,同来自不同国家的媒体记者们接触交流。

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1)

周恩来

突然,现场的某国电视台记者提出了对周恩来进行专访的要求。不仅如此,他还表示:希望中方能够为这场专访进行付费……

就在对方提出这一要求后,随团出访的一位中国女外交官,立即用严肃的语气对此驳斥道:“你想错了,记者先生!”接着,她义正辞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那么,这位新中国女外交官究竟是谁?她是如何回应这位外国记者的?她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年轻女子奔赴延安 为毛泽东做翻译

1938年的一天,一位年轻女子从上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她,便是时年24岁的龚澎。

龚澎祖籍安徽合肥北乡,她的父亲龚镇洲是一位辛亥革命元老,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带着家人逃往了日本。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女儿,龚澎于1914年10月10日出生在日本横滨。

当时,这位革命家之女的名字叫做龚庆生,后又改名为龚维航。早在幼年时,父亲便经常将她抱上膝头,对她教导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你坚持努力,女孩和男孩一样,将来可以为国家做许多事情!”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龚维航从小便树立起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跟随家人回国后,她在广州度过了童年,并在自己11岁时迁居上海。

1928年,龚维航和姐姐龚普生一起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中学习。5年后,19岁的她考入著名的燕京大学历史系。

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2)

龚澎

作为当时中国的知名学府,燕京大学的风气十分自由,存在有进步学生组织。不仅如此,那里还有一位在新闻系担任客座讲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那段时间里,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的龚维航,经常和其他进步学生聚集在斯诺的家里,从他那里了解神秘的延安生活。渐渐地,一颗红色革命的种子,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

终于,1936年的一天,龚维航经燕京大学中共党支部书记陈矩孙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仅如此,出于对革命烈士彭湃的敬仰,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龚澎”。

1937年,龚澎从燕京大学历史系顺利毕业。然而,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进入华北,中华民族遭受到了空前的威胁。

日军攻占北平后,龚澎前往了上海。在那里,她在自己的母校圣玛利亚女校担任教员,向学生们教授地理课。而在上课之余,龚澎还从事着上海基督教学生团体联合会的地下党活动。

进入1938年后,龚澎想要前往延安投身革命的心情愈发迫切。终于,她下定了决心,踏上了前往这一革命圣地的旅程。同年4月,龚澎成为了延安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

这一年“七一”前夕,延安举办了一场有外国人士参加的纪念集会。令龚澎没有想到的是,她被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亲自点名担任翻译工作。

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3)

毛泽东

1938年10月,龚澎被分配到《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而就在赴任途中,她结识了一位八路军高级将领——彭德怀。于是,后来的两年里,龚澎在彭德怀所在的司令部里担任秘书。

“重庆一枝花”

进入1940年后,由于中共中央南方局急需懂英语的外事工作人才,龚澎被调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

这一天,26岁的龚澎身穿八路军军装,一路来到了重庆红岩村。经过报到后,她前往曾家岩50号,去见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

当周恩来看到这位年轻女子后,不动声色地告诉对方:“我还有一点工作要做,你等一等吧。”说完,便自己忙去了。

此时的龚澎,来到了周恩来的办公室里坐下来进行等待。不一会儿,忙完工作的周恩来回来了,并问这位新人:“刚才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三张地图。”龚澎回答道。

“那你具体说说看。”周恩来接着说。

龚澎不紧不慢地说道:“一张是军事地图,一张是二战时欧洲战场的地图,还有一张是关于华北战场兵力的数字。”

听完后,周恩来感到十分满意:“你的观察很敏锐。”就这样,在结束了这场谈话后,龚澎被安排做周恩来的外事秘书,负责国际统一战线和外国记者的联络工作。

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4)

龚澎

原来,这次这场见面,是周恩来安排的一场“面试”。看到龚澎表现如此出色,他便放心了下来。

而龚澎自己,也没有辜负党组织和周恩来的信任。她不仅英语水平出色,拥有高超的笔译和口译能力,还能一边看着中文稿,一边在打字机上打出对应的英文稿。凭借这一本领,龚澎能将延安的消息和《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迅速地翻译成英文并打字油印后,及时送到外国记者手中。

不仅如此,作为周恩来的外事秘书,龚澎还会将自己从外国新闻记者那里了解到的情况,每隔几天写成汇报并加上自己的建议,交到周恩来手里。

在抗日战争期间,重庆设有各种外事机构,常驻这里的外籍人士达1000多人。其中,便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

龚澎积极与这些外国记者联络,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通报敌后抗日战场的情况,通过对方向全世界进行报道,来争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和援助。

“当时,大家都知道龚澎是为共产党说话的,但她很受外国记者欢迎。”一位研究南方局党史的工作人员这样说。

那个时候,龚澎对外传播的方式非常灵活多样,她习惯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别人感兴趣的故事,来增强传播效果。

就这样,在重庆工作的那六年里,作为周恩来外事秘书和中共代表团新闻发布员的龚澎,赢得了在重庆的中外人士的广泛尊重和好评

“她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做工作,她往往实际上是在给舆论进行引导,但并不让你感到你是在被人引导”,一位当年驻重庆的美国记者说道。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在重庆进行了历史性的谈判。当时担任毛泽东翻译的,正是龚澎。在那期间,毛泽东不论是会见美国大使赫尔利,还是接见外国记者和朋友,都由龚澎进行陪同。

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5)

重庆谈判期间的毛泽东、龚澎和美国士兵埃德尔曼·杰克

1946年10月后,龚澎转战香港,担任《中国文摘》(China Digest)的主编和社长,继续为共产党进行外事宣传工作。

新中国外交部首位女司长 风采照人

1949年10月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神州大地进入了新纪元。这一天,穿着一身宽大旧军装的龚澎,早早便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过去我们只是接触过一些外国记者和马歇尔的代表团,还不是全面的战斗。而现在,我们是代表国家,一切都要正规化,堂堂正正地打正规战”,周恩来这番话,一直在她脑海里回荡……

同年12月26日,龚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司长,成为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长。这一年,她只有35岁。

龚澎之所以如此年轻有为,是因为她不仅形象出众、才华横溢,还大方洒脱、善于社交。既有向上的朝气,又有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坚定信念,再加上敏锐的观察力和风趣的幽默感,这一切使得龚澎充满魅力。

事实上,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人员,龚澎虽然平时优雅动人,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她也会展现自己坚决果断的一面,并且不给对方留情面。

1963年12月,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启程,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阿尔巴尼亚等14个国家进行访问。这一大规模的外交活动,不仅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还加强了中国人民同亚非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6)

周恩来

在访问的第二站阿尔及利亚,中方召开了一场记者招待会。就在这场记者会上,有一位来自某国电视台的记者,提出了对周恩来进行采访的要求。

当时的新中国,依然在努力开拓自己的外交空间。按理说,对于这位记者的要求,中方应该很欢迎才对,可对方却还有另一个要求:希望中方为此付费……

此时,身在记者会现场的龚澎一改平日的温柔优雅,用严肃的语气告知对方:“你想错了,记者先生!我们不需要favor(恩赐)。当众多国家的电视屏幕上纷纷出现周恩来的形象之后,贵国的电视才姗姗来迟地出现,那时,记者先生,你就会知道你现在是犯了一个什么样的错误了!”

龚澎这番不留情面的话,不仅令那位记者颇为尴尬,还当着现场众人的面维护了周恩来和新中国的形象。“龚澎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令人敬佩”,一位研究人员说道。她十分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在充分利用女性特有的“柔”,将中国温润的一面展现给世界的同时,还用自己的“刚”主动出击,展现出新中国的大国风采。

两段婚姻 夫妻情深

在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龚澎也在1940年8月1日这天喜结良缘,同刘文华结为夫妻。

这位刘文华之前从德国留学归来,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秘书科工作。在与龚澎的长期相处中,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最终修成正果。

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对新人结婚仅仅29天后,便不得不被迫分离。龚澎被党组织派往重庆,担任起周恩来的外事秘书,而刘文华则继续留在华北。

当时的刘文华,被派往太行山各地,从事敌后情报工作。这对夫妻分别后,一直通过书信互诉衷肠。

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1942年5月,当刘文华等人在前往根据地总部的途中,突然遭遇了前来“扫荡”的日军。

为了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他们开始急行军。此时的刘文华,却因为急腹症发作导致腹部剧烈疼痛。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他,最终倒在了太行山。

在生命垂危之际,刘文华强忍疼痛,给妻子龚澎写下了一封遗书……

同年年底,当周恩来将这封遗书交给龚澎后,她看到上面写道:“我的妻子,我在想她,我如有不测,让她嫁人,只要她不脱离革命,她就永远对得起我的”……

刚刚得知丈夫死讯的龚澎不禁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但作为一名革命者,她还是努力收拾好心情,继续投身革命事业中。

同年年末,在曾家岩50号周恩来的办公室里,龚澎与乔冠华相识了。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两人经常一起看稿件和访友,逐渐产生了感情,并于第二年完婚

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1963年周恩来访非洲)(7)

乔冠华和龚澎

在这对夫妻的婚姻生活里,他们始终恩爱如初、相敬如宾。据两人的女儿乔松都回忆,自己小时候听到父母互称“达令(darling亲爱的)”时,还感到十分不解。直到自己长大后,才明白其中的含义。

进入60年代中期后,由于一些原因,龚澎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了1970年,她因为脑出血住进了医院。

意识到自己病情不乐观后,这位外交事业的杰出工作者开始同丈夫谈起自己“走后”的话题。可每次一张口,乔冠华都会很快泪流满面:“达令!我们不谈这些了!你一定会好的!我们不会分开的!”

遗憾的是,病魔终究没有放过这位当年的“重庆一枝花”。1970年9月20日,龚澎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56岁。

龚澎去世后,周恩来没有去八宝山。在这位新中国总理的记忆中,她永远都是重庆时那副英姿勃发的样子。只不过当遇到与龚澎相识的外国友人们,他不止一次难过地告诉对方:“龚澎死了!龚澎死了……”

1973年的一天,乔松都和自己的哥哥乔宗淮,在中南海西花厅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在谈到母亲时,周恩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说道:“你们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没有人能够代替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