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八佰》中,陈树生抱着两捆手榴弹从高处一跃而下,和使用钢板阵的日军同归于尽无疑是一个戳中泪点的镜头。不过这个情节虽然在历史上也有记载,但是仔细对比不同的资料,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很多疑点。

八佰陈树生原型是谁 八佰中陈树生抱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1)

这一说法的最早出处,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期间报纸曾经报道当时有部分日军在新垃圾桥附近指挥日军进攻,有士兵从高处抱着手榴弹一跃而下,和敌人同归于尽,不过当时提到士兵叫石先达。

后来李春林、万振英两位老兵的回忆录中,说是鬼子在墙角挖坑埋设炸药地雷,班长陈树生身捆炸药冲进敌群,和日军同归于尽。

这两个说法的人名和细节虽然不同,不过都提到了有战士用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似乎当时确有其事。因此此后这一说法被广泛引用,还出现一些演变。

比如说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就说是日军28日夜间偷偷接近到四行仓库墙下,试图进行爆破。守军投掷手榴弹和迫击炮弹进行攻击,但是被日军用两块大钢板护住头顶和身体,无法奏效。陈树生才不得不身捆多枚手榴弹,从五楼纵身跃下,和敌人同归于尽。其他还有一些资料则提到陈树生炸毁的是日军坦克。

八佰陈树生原型是谁 八佰中陈树生抱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2)

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说法疑点颇多。

首先按照报纸所说,日军是在新垃圾桥附近活动。然而新垃圾桥属于租界英军和万国商团守备范围。在四行仓库保卫战期间,租界当局采取了中立的态度,不可能让日军进入自己防区进行军事活动,记者的描述显然有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奇怪。当时曾经进入四行仓库,直接和守军打过交道的战地记者曹聚仁在回忆录中就提到为了宣传需要,在报道时有夸大其词的事情发生。

当时报纸所载新闻,连我的报导在内,都是虚张声势,夸大其词,不合实在情形的......

曹聚仁亲自进入过一线阵地尚且如此,其他记者的可信程度就更低了。

八佰陈树生原型是谁 八佰中陈树生抱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3)

其次如果真的有种事情发生,当时守军应该都有所耳闻,至少作为指挥官的团附谢晋元和营长杨瑞符会知道。然而在谢晋元给上级的报告中尽管多次对战事进行了详细描述,却对此事只字未提。

此外杨瑞符在撤离四行仓库时左腿被日军击伤,直接转入医院接受治疗,后辗转回到后方,因此并未被英军羁押。杨瑞符后来曾经写了一篇回忆录《孤军奋斗四日记》,发表于1939年6月12日(如果算成稿时间的话应该更早),距离四行仓库保卫战不到两年,这也是四行仓库当事人最早的回忆录。

此时杨瑞符对当时的事情也是记忆犹新,其可信度在所有的回忆录中是最高的。所以《孤军奋斗四日记》也被当作研究这段历史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但是在杨瑞符的回忆录里一样没有提到有士兵抱着炸弹和日军同归于尽的事情,只是提到曾经有七八十名日军猬集在四行仓库的西南墙根处,被排长尹求成带十名士兵从楼顶投掷手榴弹和迫击炮弹击退。

八佰陈树生原型是谁 八佰中陈树生抱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4)

另一位参战老战士陈德松的回忆中也印证了杨瑞符的说法,提到是用集束手榴弹击退墙角下的日军,并没有出现有士兵跳下去的情节。从军事角度来说,这种方式显然要比士兵跳下去可信得多。

所以李春林、万振英两位老兵的回忆到底有多少准确度值得怀疑。毕竟他们的回忆是多年以后,此时有士兵跳楼攻击日军的说法已经广为流传,李春林、万振英的叙述可能受到了外界信息的干扰,出现了偏差。

八佰陈树生原型是谁 八佰中陈树生抱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5)

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的说法也存在很大问题。如果日军使用的钢板如果能防住手榴弹和迫击炮炮弹的攻击,那么势必要有相当的厚度。考虑到德国长柄手榴弹有炸毁过装甲车,而当时我军装备的7.92毫米钢芯弹可以击穿约11毫米厚的钢板,在淞沪会战期间甚至有击穿日军坦克,那么日军使用的钢板厚度应该不低于11毫米。

而且这两块钢板要有足够的面积,以便保证在里面的日军士兵能进行爆破作业(按照四行仓库纪念馆里的场景,显然即使手榴弹被钢板弹开,爆炸产生的弹片也足以杀死日军)。以一个人的投影面积和运动空间算,那么每个士兵的防护面积应该不少于1平方米。

11毫米厚、面积1平方米的钢板折算下来要有80多公斤。一个人想搬着这么重的东西,偷偷摸摸越过双方阵地间数百米的空地显然不可能。

八佰陈树生原型是谁 八佰中陈树生抱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6)

至于像电影里那样用很多钢板组成钢板阵顶着守军的火力硬冲上去,那就更加不现实了。

当时守军装备有轻机枪27挺,重机枪6挺,高射机枪2挺,可能还有迫击炮。遭到集火攻击的话就是坦克、装甲车都未必扛得住,别说靠士兵携带的钢板了。

所以综合来看,陈树生抱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的说法很可能是虚构的。

八佰陈树生原型是谁 八佰中陈树生抱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