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连记事18

傣式孔雀舞(傣乡演出素面朝天)(1)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那年头的边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还是腊月里头,距1969年春节还有几天,临沧、耿马、凤庆、镇康、沧源等周边的县,就纷纷派出文艺宣传队到部队作春节慰问演出。孟定是必到的地区,因为这里驻着一个边防团和一个野战军的团。盛情难却,部队除了加倍地热情接待外,特别要求全团官兵每场必看,我们有幸忝列其间,那些天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便是看各县的演出了,大家都看得很辛苦。

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先来慰问演出的当然是孟定公社的宣传队了。孟定坝里住的都是傣族,傣族盛大节日是每年4月13日的傣历新年——泼水节,他们没有把春节怎样当回事,没有送灶的习俗和爆竹声声里那浓浓的年味,想着他们的慰问演出多少有些奉命行事,估计不会有多认真。

傣式孔雀舞(傣乡演出素面朝天)(2)

晚会就在南山下军人服务社前面、团部对面那块场地上举行,台上挂着几盏白晃晃的汽灯,有傣族老乡就坐在我们一侧。

8点过了,村民们打着手电筒从四面八方缓缓而来。他们那电筒至少装有三节新电池,煞是贼亮,而且不管对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认识还是不认识的,见人就把电光直往对方脸上照去,就是我们这些在一旁规规矩矩坐定的人亦未能幸免。

那极强的电光射来,直叫你眼睛发黑发花,连队的女士们从未享受过如此级别之待遇,也从未见过如此阵势,觉得无端被人照射俨然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心中已是十分恼怒,又见那电光依旧不知趣地在脸上晃动,一女士再也沉不住气,大声叫道:“照什么?你什么意思?”

有道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前世无冤,今世无仇,只要认定他不是冲着你来,他要照索性就让他去照个够,不理不睬,照上几次也便相安无事了,若与他较真,岂不是自寻烦恼?

果然,那女生在这场合的一声尖叫无异于“挑逗”,持电筒者们忽然听到女性的声音,甚是兴奋,在乱哄哄中又听不清她叫了什么,便有几人将那电光同时朝着叫喊处照来,意在问“你说什么?”“你是哪位?”“你什么意思?”

傣式孔雀舞(傣乡演出素面朝天)(3)

三五女生忍无可忍,顿时雌威大发,竟一同叫喊起来,这一声叫喊,更是引来电光无数,而且直往女士们脸上晃动,直把女生排坐处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至此,女士们方才知道自己已经是自讨没趣,方才告饶,方才将往日的娇气收敛,方才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一气不吭地将头埋于两腿之间。

当时心下也曾想过,这地方的人怎么这般不懂礼节,待见被照的老乡,尤其是那些年轻妇女不但不惊不恼不叫,还始终微笑着,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便问坐在一侧的傣族老乡这是何意,那老乡对曰“找伴”。

原来这是当地风俗,持电筒者均为男性,他们在忙着找“伴”,这“伴”,或许就是他的意中之人。

“和尚吃肉,仆哨跳舞。”据说傣族的少男少女很小就有恋爱的风俗,就是今天人们还能见到一些身着和尚服饰的男孩骑着摩托,后面带着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其表现的是一傣族浓浓的民族风俗。

傣式孔雀舞(傣乡演出素面朝天)(4)

以前老乡们活动的范围狭小,男女青年只能在寨子里的大青树下或凤尾竹中相识、相爱,故有“大青树下爱情多”之说。自打部队到来之后,军爱民,民拥军,为丰富战士和边民的文化生活,地方和部队常举办晚会、放电影,人们活动的圈子随之扩大。一听说哪里有演出或放电影,无论路程远近村民们便早早收拾整齐,穿着一新,待天黑下来,手持电筒从四面八方的村村寨寨赶来。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演出放电影之地便成了青年男女“找伴”的去处。

说话间,慰问大会已经开始,台上站着致词的是一傣家妇女,据说就是公社主任。看来伊也是不识字的样子,手里没有讲稿,操着尚还生硬的汉话信口讲来,竟是不卑不亢头头是道且饱含深情。只是除了我们还听着伊的讲话外,其他老乡几乎无人顾及,或四处走动,或呼朋唤友,或纵情谈笑,同时不忘把那电光在众人头上扫过来照过去,那台上站定的女社长几经被照,人家竟是不气不恼,依旧气定神闲,谈吐自如。

演出开始,演员都是当地仆哨,大都着白上衣,花筒裙,她们天生丽质方敢于素面朝天。虽没有化妆,却更是清新淳朴,她们最先献上的是傣族传统节目“孔雀舞”,尽管后面人声鼎沸,而且电筒光常在她们的脸上晃动,演员们仍非常认真专注地表演着。

傣式孔雀舞(傣乡演出素面朝天)(5)

那年头,一般的单位都有自己的宣传队,这恐怕也是时代的特色之一,我们在省城自然见过若干宣传队的演出,若论技巧水平当都在他们之上。但是那些宣传队尤其稍具专业水平的宣传队,或许因其演艺太过娴熟而且见过吃过的场面太多太大,始终脱不了逢场作戏走过场应付了事的痕迹,还真没有见过哪一个宣传队的演出能有今晚这样的认真专注。

她们的演出很敬业,有几个节目也还可以,尤其是那葫芦笙吹得很有水平。口弦低吟,傣歌悠扬,呜呜咽咽的葫芦笙如泣如诉在深情地撩拨着人们心头的情愫,倾诉着心中的爱慕,听起来竟给人有一种轻声细语如痴如醉的浑身舒舒坦的感觉

他们是专为慰问部队演出而来,他们的认真专注就是对观众的尊重,因此我们常报以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这掌声只是表达观众对演员们的尊重而已,却往往被他们解读为是自己的演技精湛,是观众要再看之意,于是在每次鼓掌之后,报幕人总要莫名其妙地道:“感谢首长和同志们的鼓励,再来一遍!”如是者三,结果原定10:30结束的晚会,往往延迟到11点甚至12点,演员演得辛苦,观众也看得很辛苦。

孔雀舞是当地的传统节目。一般说来这节奏轻快的孔雀舞,她们演得差强人意,但看去看来,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动作在不断地循环往复,原始而单调。而其间的音乐从始至终、周而复始,也就只是硬硬的“绑、绑、绑”的铓锣声和雄浑低沉的“咚、咚、咚”象脚鼓声在重复,这与彝族的“三跺脚”有些类似。“三跺脚”中的那月琴声,同样是单调乏味的“喠、喠、喠,苍蝇不喠蚊子喠……”而动作翻过来覆去始终重复的,也就是那么几个。总之她们表演的孔雀舞不能与专业团队的表演相比,就是与当时省城里比较业余的宣传队相比也有差距。看一次两次尚可,看多了便了无情趣,恹恹欲睡。

傣式孔雀舞(傣乡演出素面朝天)(6)

但奇怪的是,当地村民却乐此不疲,无论男女老少一旦听到这简单的芒锣和象脚鼓声居然就会六神无主,茶饭不思,心动脚痒,做什么都不再有心思,许多人会索性丢下手中活计,甚至背着娃儿,下得竹楼,朝着鼓声响处赶去,于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会对这原始而单调的舞蹈乐此不疲而且通宵达旦,直令人不可思议。

班里的张君瑞康原本就在艺术系舞蹈专业呆过,算得上是懂舞蹈的内行,只见他回至住处仍激动不已而且感叹再三:“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啊!今晚总算是看到了真实的孔雀舞了!”问好在哪里,他道,孔雀舞的基本特点是“三点动”──手动、腰动、臀部动。你看人家跳的孔雀舞虽然随着象角鼓的鼓点时有变化,但始终不离这“三点动”。老张见我们在恭听着,便越发地滔滔不绝起来:“再美再洋的舞蹈,一旦离开了这‘三点动’,若还要以‘孔雀舞’冠之,那就是不伦不类了。今晚终于看到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孔雀舞,人家跳的才是最正宗最地道的傣族舞蹈啊。”

傣式孔雀舞(傣乡演出素面朝天)(7)

经他此番点评,还真应了那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俗话,回头想想,人家跳的舞蹈也还真是那么回事。半个世纪过去,当地的傣族老幼依旧这么跳着,依旧乐此不疲,证明这舞蹈,这鼓点,这源远流长的艺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是夜,好风如水,人散后,边陲静静,岁月不惊。星星点点的电筒光在辽阔的坝子里闪烁,想必那些青年男女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之人,正手牵手地在田间小道上渐行渐远……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