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究竟有多高?一位5000年前的“山东大汉”来到国博,以近2米的身高似乎在告诉你,史书里“身长九尺六寸”的孔子在古代绝非特例。
大量出土文物密集展出。范立摄
展厅里复原了“山东巨人”墓葬发掘现场。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局、济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今起至9月9日在国博北19展厅展出。230余件精彩展品绝大部分来自获得“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的山东济南章丘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而展览上安然“沉睡”着一位身高近2米的“东方巨人”,他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古代人类体质发展状态的惯常认识。
玉钺竟被暴力“断齿”据策展人王月前介绍,焦家遗址共发现215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墓葬体量、棺椁葬具的形制、随葬品高低多寡等现象,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并且形成了很严格的礼仪制度。以大型墓为代表,礼仪制度初见端倪,大墓棺椁齐全,随葬品陶器和玉器并重,用“重椁一棺”、“一椁一棺”等形式来彰显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大墓主人多陪葬玉刀、玉斧等重器来象征生前拥有的权力,玉镯、玉指环、玉坠饰、玉环等用于装饰人身,随葬陶器和玉器的位置固定,成套陪葬,形成严格的组合关系。大墓附近有集中分布的祭祀坑,堆满打碎的陶器或埋葬整狗、猪、鹰等。墓葬中还表现出大汶口时代一些特殊的地域风俗,如头骨人工变形、拔牙、口含小球等。
展柜中,两件被暴力“断齿”的玉钺昭示着当时奇特的毁墓现象。王月前告诉记者,毁墓多针对大型墓葬,6座被毁的墓葬每座都是“一椁一棺”的形式,“所以墓主的地位应该很高。”而墓葬中墓主人的腿骨、头骨有被破坏的现象,且陶器、玉器也多被砸,破坏的痕迹明显,应该是入葬后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被破坏了,“这应该是当时聚落高层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复制“山东巨人”大墓被誉为5000年前“山东大汉”的部族首领大墓M184本次也出现在展场内,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大墓。王月前告诉记者,该墓主人身躯和随葬的礼器全部经过复原,采用等比例原状陈列的方式展示当时的礼仪形式。“我们希望尽可能把考古现场复制到展厅来,给观众最直接的体验。”
令人惊叹的是,男性墓主身高经实测近2米,墓口长近4米,宽2.1米,一棺一椁,内外相套,棺椁之间和人身上放置近20件陶器、玉器随葬品,其中1件玉钺长达18厘米,表面有大片的朱砂痕迹,是焦家遗址目前所见最大的玉钺,成为当之无愧的“玉钺之王”。
“一直以来,每当提起山东人,很多人会联想到‘人高马大’、‘山东大汉’这样的字眼,但是很难想到,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山东人身高就已如此‘伟岸’。”根据专家推断,可能因为这时期为农耕时代,广泛种植谷物和饲养家畜,食物来源更加丰富和稳定,营养充足导致身体素质也有所提高。而且这些墓主人生前在部落中等级均比较高,占有的物质资源就更丰富,吃的食物又多又好,有这样的营养供应,难怪身高会如此出众。也有专家认为,这可能与地域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王月前介绍,这并不是焦家遗址墓葬中唯一的“大个子”,在这个遗址中,身高超过170厘米的“古人”比比皆是。“提起远古时期人类,以往大多认为当时人们因生活艰辛和环境恶劣,所以身躯矮、体质弱。焦家遗址的发现颠覆了这种惯识,让我们从全新视角重新认识古代人类体质发展状态。”
密集展示出土陶器玉器大汶口文化拥有十分发达的远古工艺技术,以制陶和玉石器制作最为发达。焦家大汶口文化遗存以多姿多彩的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彩陶、彩绘陶、玉礼器、玉饰品等为主体,既是生活实用器也是墓葬内随葬品的组成部分。陶器通常成对,陪伴于墓主人的体侧,表现出古人“事死如生”的淳朴观念。墓葬随葬品中玉器和陶器并重,包括玉钺、玉刀等礼器,以及玉镯、玉指环、玉环、玉串饰和玉耳坠等装饰品。焦家遗址应代表了黄河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治玉和用玉中心。
展览选择密集型集中展示的方式对遗存的基本构成进行表现,让参观者进入展厅能感受到远古文化的风采扑面而来。“考古成就展与普通文物展不同,不求将文物打磨得多精美,而是营造‘铺天盖地’的效果,将发掘到的文物展现给观众。”王月前表示。
此外,制陶、治玉工艺在龙山时期得到发展和提升,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陶器已采用快轮拉坯技术,制作出磨光黑陶、蛋壳黑陶和白陶器,达到古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治玉水平攀升,除了以钺、刀、圭等为代表的大型礼器,还有以镂雕、线刻等手法制作的复杂精美的玉饰。展览中专门增加了少量山东龙山时期的精品文物,用于体现东方工艺在本地的延续发展。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乐琪 文并图
编辑:TF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