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杨晓妍/文 受访者供图
“在宿舍捏四大天王,我大约用了40斤面粉,耗时一个月。”近日,河南大学大三学生李书闯在寝室捏面塑的视频登上热榜,经过他手的“天王”姿态生动,惟妙惟肖。
今年刚满20岁的李书闯,从小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大二暑期,他跟随中国面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萧占行学习两个月,实现了他儿时“捏面人”的梦想,“无论是面塑,还是戏曲,都在年轻人中逐渐淡化,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热爱,让大家了解并爱上、传播中华民族的瑰宝。”
00后男孩河大宿舍30天雕琢“四大天王”
长约40公分,重约10斤,李书闯手下的四大天王神态各异,细腻也灵动。
自今年秋季开学,在河南大学的宿舍楼中,李书闯总是一坐一整天,一捏、一揉、一搓,屏气凝视,用小刻刀灵巧地点、切、刻、划,“我们捏面塑,有个重点在于原创,所以创作时不参照他人作品和技巧,需要将作品在脑海中先完成。”
在李书闯眼中,面塑是会“说话”的中国艺术品,从小热爱中国文化的他,日日伏案,用课余时间完成作品,“四大天王前后大概用了40斤面粉,花费了一个月,最困难的应该就是表情细节的刻画。”
来自河南周口的李书闯,目前在河南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就读,这为他的面塑学习打下了美术基础,“小学放学时,学校门口捏面人的摊位总是围了很多小孩,我一看就看入迷了,跟着奶奶去庙里烧香,庙里的雕像有些面目狰狞,我印象很深,那时候就会买橡皮泥照着学习。”
如今,刚满20岁的他,手下的面塑作品除了四大天王,更有关公、豫剧老生等,“作品自从在网上发布后,就经常有人来问价格想要购买,最好的情况一个月会卖出去3、4个作品,收入在5000元左右。”
远赴广东学习面塑,为传统手艺拍视频“播”热爱火种
手下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也总有人询问面塑学习如何入门,“我在宿舍创作时,舍友也会跟我学习,其实面塑不难,重点是练习,我真正跟着面塑大师学习的时间只有两个月。”
2022年暑期,带着自己的面塑梦想、父母的支持,李书闯远赴广东,找到了“萧派面塑”的创始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萧占行,“那时候去就是想圆梦,师傅已经头发都白了,仍然在坚持传承面塑,是我心中的匠人。”
暑期的广东,天气炎热,在李书闯学习的工作室里,还有一位年逾六十的“同学”,和他一起学习,“那位阿姨已经60岁了,依然喜欢面塑,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热爱,这份手艺的学习不限于年龄。”
然而,即便面塑吸引着爱好者,但仍有困境。在学习的过程中,李书闯发现,传统手艺也在寻找新的出路,“我师父60多岁了,还是每天会拍自己创作的过程,通过短视频来吸引爱好者定制,这虽然给面塑带来更大的曝光量,但对于创作者其实会更花费心力。”
而作为“00后”,李书闯希望自己能将热爱的火种散播出去,“我也经常发短视频记录创作过程,用我的方式跟年轻人科普我理解的面塑和中国传统文化。”
自创国潮文创笔记本,“将一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但对于视频的爆火,李书闯并不意外,“前期在学习时,尽管捏得面人姿态并不好,我的评论区也有很多人夸奖,其实对于传统文化,大家接纳的态度会鼓舞我,这也是我去广东学习的原因之一。”
在他印象里,学习到人物的头部刻画时,尤其困难,“我们每天早上七、八点就到工作室,一直低着头,捏到晚上11点,头部学习结束那天,抬头发现练习的案台上摆了几十个不同的‘头’,特别壮观。”
如今,李书闯的面塑被更多人知道,在他看来,这也是“实至名归”,他说:“其实用短视频宣传算是我的小心思吧,我也想我的努力不仅仅被父母、同学看到。”
“整个暑期,只有我和那位阿姨在工作室学习,现在的街头巷尾,也很难看到面塑手艺人,创作作品的深层意义在于,让更多人发觉到,身边还有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一直在坚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手艺。”同时,也能影响更多在心里热爱面塑的朋友,用行动去传承。
除了面塑,李书闯也喜欢书法、戏曲。未来,他希望能将京剧、豫剧等戏曲形象在手中刻画,让爱好影响爱好。
在大学期间,李书闯学习了书籍设计与装订课程,他自己设计、制作,将书法、仿古钱币、兽头门环设计在笔记本封面,“在我看来,文创是文化和生活最好的结合,尤其是国风文创,这是种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