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王羲之与群贤会于会稽山阴,兴致高昂之际趁着酒兴,创作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曲水流觞”“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我们从《兰亭序》的原文当中,就可以看出王羲之在绍兴的日子有多惬意。但是在这惬意与满足的背后,却早已经暗藏他晚年的祸端。因为他少邀请了一个人——王述。

当时王述因丧母丁忧,不得不暂时罢官,王羲之才有机会前往浙江绍兴任会稽内史。王羲之当初也对这份工作相当满意,史书记载他“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王羲之的五个变化(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位)(1)

王羲之《草诀百韵歌》

王羲之的家族琅琊王氏,在当时与司马氏共分天下,王述出于太原王氏,所以王羲之对王述并没有过多的重视,只是象征性地前往王述家吊唁了一次王述的母亲。

王述相信王羲之一定会再去,所以一直翘首以盼,每次听到迎客的号角声,都会嘱咐下人打扫庭院以做接待,可惜一直都没能等来王羲之。这件事在王述心中一直是一个心结。后来王羲之组织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邀请的四十一个人的名单中,也没有王述的名字,这让王述彻底怀恨在心。

王羲之的五个变化(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位)(2)

王羲之《奉橘帖》

不想王述三年守孝期满,直接被升任为扬州刺史,后又任骠骑大将军,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好日子到头的王羲之,只能前往父母墓前发誓辞官归隐。

许多人都认为,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应该要感谢唐太宗的推崇,以至在大唐无人不学王羲之,殊不知打铁还需自身硬。

和众多辞官归隐的人一样,王羲之晚年辞官以后,带着家人过起了修书编史的清净日子,书法也在退休期间大为精进。

根据孙过庭《书谱》记载,王羲之晚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王羲之的五个变化(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位)(3)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兰亭序》的创作连王羲之本人也难以复刻,属于在酒兴的特定加持下的神作,到了晚年,王羲之才达到自己的创作巅峰,达到风规自远的境界,彻底地坐稳“书圣”的宝座。

王羲之有一件行书《平安何如奉橘帖》,由《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共同组成,这三件作品都是他晚年写给亲友的信札,乃是随手所作,而其风格不激不厉,相较于之前的作品更显平和淡然。

米芾所说的:“又有唐右军帖,双钩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指的就是其中的《奉橘帖》。

人们只能对王羲之的晚年匆匆做结——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在金庭养老,直至去世。只有留下的墨迹,在千年间光芒从未消散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