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是我国采食利用和栽培种植最早的特有果树之一,在7000年之前先民们就已开始采食梅果用以饱腹,3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规模化地栽培种植,随后的日子里把“酸果”青梅,利用得淋漓尽致,并在近现代形成了趋同与其它水果的特殊产业。

在我国青梅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当前普遍存在这么一个情况:一说就知道,一讲还真不知道到底是啥?

事实上“青梅”是一个如“苹果”、“柑橘”一样的泛称,在植物学上指的是蔷薇科杏属梅种,果梅(梅分为花梅和果梅)的果实(狭义上指还未成熟的果梅青果,广义上指所有梅果),而绝非龙樟脑科的青梅,望大家熟知。

青梅今年价格(青梅曾经10元斤供出口如今5毛卖不出)(1)

青梅含有丰富的果糖、氨基酸、中微量元素、黄酮等营养物质并兼具一定的药性,不过由于果实中所含5%——8%高含量的有机酸,使其并不适宜鲜食。

说应该也好,被迫也罢,青梅走上了与其它大多数水果不同的产业路,成为一个主要以加工为特色的水果。

当前青梅制品种类繁多,以青梅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乌梅更是被誉为“凉果之王”,从古至今不论是农家自制还是工厂加工的青梅制品,虽不算成就非凡但也受到了很多朋友喜爱。

青梅今年价格(青梅曾经10元斤供出口如今5毛卖不出)(2)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我国南方多地青梅的种植有所增加,并逐渐形成了产业。

当前福建诏安、永泰、上杭,广东普宁、陆河,浙江萧山等当前知名青梅产区的商业化产业雏形接在那个时候成型。

青梅产业曾经的辉煌

我国青梅产业的崛起一方面与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关,而使之走向辉煌的则是国际市场对青梅制品的大量需求有着很大的关系。

青梅今年价格(青梅曾经10元斤供出口如今5毛卖不出)(3)

青梅在国内市场有着一定的地域性限制,并且不论是鲜食还是加工用水果的资源都比较丰富,一直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水果。

而在邻国日本,原产于我国的青梅,从古至今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已从我国引种了青梅。

引种后青梅及其加工品酸甜的口感快速征服了日本人的味蕾,备受重视和推崇,不论是种植端还是市场端均有着良好的发展。

青梅今年价格(青梅曾经10元斤供出口如今5毛卖不出)(4)

国内多个青梅产区抓住了这个机会,种植规模开始不断扩大,加工产业链开始逐步形成,逐步走向了辉煌。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青梅鲜果的地头收购价格一度维持在5——7元/斤的价格,甚至出现了10元/斤的高价,与彼时0.1——0.5元/斤的种植成本相比,收益相当的可观。

在较高经济收益的支持之下,青梅的种植面积扩张的速度更快,产业链也逐渐完善。

不过辉煌只是一时,青梅产业很快走向了没落。

青梅今年价格(青梅曾经10元斤供出口如今5毛卖不出)(5)

青梅产业快速没落

青梅产业的辉煌至多也就持续了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初期时青梅鲜果的地头收购价格就已跌至2——3元/斤,随即很快低到了1元/斤以下,而后至今都一蹶不振,甚至有的年份收购价格竟不足五毛。

随着青梅价格的下降,整个青梅产业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尤其是处于产业链初级的种植生产端。

种植成本在涨,销售价格却在降,不少果农无奈选择了粗管甚至是砍树弃种。

导致青梅收购价格快速下降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盲目的扩种以及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

青梅今年价格(青梅曾经10元斤供出口如今5毛卖不出)(6)

导致青梅收购价格快速下降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盲目的扩种以及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

在20世纪初期,我国青梅的年总产量就已经超过了20万吨,而日本对于青梅的需求仅在12万吨左右,其自产的青梅占一定的比重,我国每年出口青梅的总量至多也就5万吨左右。产量远大于销量,市场供大于求,自然而然的没落了。

可能有朋友会把青梅的没落归罪于果农的盲目扩种,但依农却认为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农民。

因为在之前乃至现今国内农业发展现状之下,为提高收益跟风种植是人之常情,可能接下来这句话有些俗了,但种地不就是为了赚钱嘛,有收益更好的青梅,为什么又凭什么不去种呢?

另外即便不掺杂情感,青梅的没落其实也不完全归罪于农民。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当然只是观点,希望认同但不奢求认同。

青梅今年价格(青梅曾经10元斤供出口如今5毛卖不出)(7)

依农先把21世纪初青梅价格短时间内暴跌的细节逻辑给大家捋一捋,其实逻辑的核心就是对国际市场青梅容量的不明确以及丧失了市场的定价权。

彼时与青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相冲突的是国际市场对青梅非增长趋势的需求,其实若当时只有这一个困难,在依农看来是完全可以解决的,维持较高的出口价,再优化国内产业环境,引导种植生产,可能就不会落入当下如此境地。

但是定价权没有守住,原因有二,其一是和盘托出了国内青梅的种植体量和产能;其二就是加工端的无序竞争(供给出口的青梅多为半成品),为争夺市场,各产区、各加工企业开始肆意地降价;最终失去了定价权。

然后我们回头去看,试想处于青梅种植生产端的农民朋友,是整个青梅产业的第一环节,他们决定了青梅的产量、品质等若干因素。

控制青梅产量、品质的核心虽在于从事种植的人,但人的动力是“钱”,种植获益越高,果农朋友的物质和精神投入也就相对得越高,反之就会失去种植积极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青梅产业一蹶不振,当然角度不同态度和观点就变了。

青梅今年价格(青梅曾经10元斤供出口如今5毛卖不出)(8)

以青梅为例,对于农业而言,先有钱再有品质还是先有品质再有钱,这本就是个无法去争的问题,因为角度不同的话,如何说都对,怎么辩都是错。

但是,有但是,要解决问题我们总要从一头开始。

而处在最底层的农民朋友,最为弱势,所以我认为能有其它办法,都不要从他们身上扣钱,因为“扣”的是动力,是产品的品质。

既然问题要解决,既然得选一头,我希望选的是种植生产端。

虽然这篇文章看上去“烂尾”了,但是我觉得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最后总结一下“凉果之王”不想“凉”,必须让农民先赚到钱。

其实关于青梅产业的发展(不敢谈翻身),还有一个点,本篇不想写了,有空再和大家聊。

青梅今年价格(青梅曾经10元斤供出口如今5毛卖不出)(9)

喜欢有关三农,农业、种植、农村生活、植物科普等类型的文章,那请关注、点赞@依农看天下会把我了解的、学到的、看到的持续分享给大家。

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