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高3.5米,长7.8米,站在它面前令人望而生畏。这样一幅巨作被誉为整个20世纪最重要的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最能代表他的隐晦的政治宣言的一幅画作。

当时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为国家画一幅反战争题材的作品,在冥思苦想如何整合素材进行创作时,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了西班牙的一个小镇—格尔尼卡。毕加索在这动荡的时刻,拿起画笔创作了一幅油画巨作—《格尔尼卡》,他说“艺术才是战争的武器”。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

被轰炸后的格尔尼卡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2)

被轰炸后的格尔尼卡

二战期间,占领法国的德国将领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将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发给每个德国军人。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冷冷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3)

《格尔尼卡》

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之前,已经是法国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作分为蓝色忧郁时期、粉红色时期、变形时期,各个时期代表作层出不穷。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4)

蓝色时期《双手交叉的女人》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5)

粉红色时期《Mother and child 》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6)

变形时期《在红色安乐椅上睡觉的女人》

从毕加索的这些画中人们总说先看到的是活色生香,又很疑惑他是怎样把这种活色生香的感觉表达出来的,毕加索给出的回答是:你得把这个世界先彻底肢解。毕加索将他所看到的想要表达的物体肢解,又重新按照他的风格与理解进行拼接,这是独属于毕加索的创作方式。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7)

毕加索

世人不解的肢解创作风格在后来的《格尔尼卡》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格尔尼卡》的意境表达的触人心灵,正如轰炸后的格尔尼卡一样破碎、惊心。

《格尔尼卡》并不是简单直白地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它需要我们对它的每一个局部细细品味,寻找毕加索为我们画出的冷漠、痛苦与希望。

有时候,战争中的冷在第三视角更能体现。

神态冷漠、身形保持警惕的牛更像是第三视角,有人说它代表毕加索自己,也有人认为它代表着发动这场空袭的侵略者,因为牛的冷漠与我们常看到的二战时期侵略者对生命的漠视与冷淡极为相似;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8)

《格尔尼卡》局部图

闪闪发光的灯,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属于上帝的一个视角,上帝的光照亮着这个小镇的每一个角落,却对于眼前的痛苦无动于衷;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9)

《格尔尼卡》局部图

痛苦是战争永不磨灭的主题,这种痛需要历史长久的纪念与保存。

怀抱着死去的孩子的母亲不愿放手,只能仰天大哭排泄心中的苦与痛;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0)

《格尔尼卡》局部图

拖着伤残的腿的女人带着茫然期待的目光看着发光的地方,期待着上帝的救赎又疑惑着为什么我还没有脱离苦难;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1)

《格尔尼卡》局部图

张开双臂看着着火的大楼的女人,为自己的家园毁灭悲伤;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2)

《格尔尼卡》局部图

象征着普通民众的被刺伤的马在哀嚎、悲愤,扭曲着疼痛的身体;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3)

《格尔尼卡》局部图

身处战争的人心中渴望和平,也充满着无尽的希望;

手持刀剑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战士,手腕旁长出一朵向阳而生、不屈不折的花,像是用它来昭告世人,我的灵魂未死;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4)

《格尔尼卡》局部图

探向窗外的女人衣不蔽体却手持一盏不灭的油灯,用它来为黑暗中的人照明道路;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5)

《格尔尼卡》局部图

墙壁的裂缝中困着一只翅膀虽断却努力向上挣脱的白鸽,和平在格尔尼卡被践踏而希望又在慢慢生长。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6)

《格尔尼卡》局部图

和平,是处于战争的格尔尼卡期盼的,而希望,是格尔尼卡不能失去的。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7)

毕加索当时创作《格尔尼卡》的初衷也许只是表达对战争的批判、为格尔尼卡遭受的磨难哀悼。

从1937年的格尔尼卡到今天的巴以冲突、叙利亚战争等等,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离开这个世界,无辜的平民所遭受的痛苦依然如《格尔尼卡》中表现得一样:

是家园的毁灭;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8)

被轰炸后的巴勒斯坦

亲人的离去;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19)

亲人离去

以及心灵的惧怕。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20)

恐惧的孩子

我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艺术也是在无时无刻地反映着现实,艺术与现实之间总能找到共通之处。

在巴勒斯坦空袭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与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同样哀痛;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21)

失去孩子的父亲

站在废墟上的人除了无奈,只能如《格尔尼卡》中看着大楼燃烧的女人一样绝望。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22)

绝望的巴勒斯坦人

战争中有麻木;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23)

战争中的儿童

也不会缺少《格尔尼卡》中描绘的勇气和希望。

有不惧与士兵争执的百姓;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24)

与士兵争吵的女人

也有在镜头前呼吁和平的人们;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25)

互换和平的人们

更有在此刻面对灾难想当一名医生帮助受伤人群的10岁女孩。

毕加索100幅作品(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在现实世界上演)(26)

哭泣的巴勒斯坦女孩

《格尔尼卡》用黑、白、灰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而现实中被轰炸后的国土又何尝不是如此沉重的颜色。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和平,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关注云纪录,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