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的建议你选哪一条(圃田泽隐居四十年)(1)

绘图/李庆琦

□冬夏

1891年,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正在授徒讲学。

康有为“力倡西学”,身为大学者,讲学过程中,却将“老古董”列子带入近代哲学视野,对弟子们多次批讲《列子》。他说:“《列子》一书甚精。”

近代哲学家中,康有为对《列子》的解读和阐发,是最全面最深入的。《列子》八篇,他讲过七篇,很多句子,他反复诠释,深入解读。

康有为眼中,列子思想的丰富性、身份的复杂性相映成趣。他将列子引入近代视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展开,视角多元,细致入微。

先秦诸子中,列子很神秘。列子本尊,学者曾有“真人和传说中人”之辩,《列子》一书,学者曾有“真作”“伪作”之争。围绕列子和《列子》,后世学者,一直兴趣盎然。从康有为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且让我们来到列子故乡郑州圃田,看能否寻到一个“御风而行”的列子吧——

◎圃田泽隐居四十年

列子,名御寇,战国初期郑国人,隐居于郑圃(今郑州市圃田乡)。他有脱俗的心境,《列子·天瑞第一》第一句话就是:“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有人以此判断列子怀才不遇,或认为郑国国君不识人。其实道家倡导隐士精神,道行越高者,境界越高,越容易过普通人生活。《道德经》说“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讲的也是这种境界。

列子修为,已到了40年不让名利沾身的地步。他所著《列子》一书,是先秦道家学派重要著作,上承老子,下启庄子,对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于《列子》一书是否魏晋人所作伪书,古今学者歧见纷纭。

当代比较公认的学界看法是,《列子》一书,是列子及弟子们的学派著作汇编,几经劫难。西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时,文学家刘向奉命“校理群书”,编成《列子》八篇;东晋学者张湛对《列子》注释,有《列子注》存世。其后,列子之说广泛流传。

远古江河横流成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十薮”(古代十大湖泊),圃田泽是其中之一。

史料载,古时圃田泽高低相间,丛林茂盛,水草丰美,湖水泱泱。“大到东西四十余里,南北二百里许。”《列子故里话列子》一书称。

东周时,圃田泽被辟为皇家苑囿,周穆王、周宣王常在此狩猎。汉朝时,汉武帝刘彻又在此兴建园林。

当下,这个著名大湖已消失。但圃田还在。相传这里是列子的老家,有多处和列子相关的遗迹。

村中建有列子祠,始建年代不详,历代有兴废。择其重要关节点述说一二。

1007年,宋真宗来此亲谒列子祠,加封列子为“冲虚至德真人”,封其书为“冲虚至德真经”。其时祠貌显赫,人们入祠必换鞋以示恭敬。

50年后,宋代“状元”、文豪宋庠来到此地,所见不复当年盛景。他写《过列子观》:“两作朱轓守,重登羽客宫。故墟墙舍坏,尘案酎杯空。款户殊无屦,乘衣尚有风。轩游曾驻跸,高意掩崆峒。”此时,列子祠墙垣残破,几案蒙尘,室外无可替换的净鞋,室内无可祭奠的美酒。距宋真宗亲谒列子祠,不过才过去50年,它就破败凄凉到这样了。

1580年,明万历朝监察御史苏民巡视河南,路经圃田,见列子祠破败不堪,即命郑州地方官重建,还留下一通碑记。

1964年,列子祠被拆,原址被圃田小学占用。“2006年以后,由圃田乡圃田村村民集资,在原址东侧新建了列子祠,还新建了列子碑林。”龙源列子文化发展中心理事会会长张金贵说。

顶着炎炎烈日,我们来到圃田村。村北,有个热闹集市,边上,就是重建的列子祠。

穿过列子祠朱漆大门,迎面是道屏风墙,上绘“冲虚至德真人”画像。转过屏风,向北走,是八卦御风台。

八卦御风台再向北,来到二进院中,院落北侧是列子殿。殿上供奉列子像,殿侧有三通古碑,其中就有明代苏民重建碑。

列子碑林有124通石碑,包括历代诗人和当代多位学者的题咏,等等。碑林最深处,建了列子衣冠冢。

相关资料记载:圃田村东南1公里处,即现在的大孙庄村,另有一座小型墓冢及墓碑,相传为列子墓。墓冢前有潮河,后有丘陵,四周枣林丛丛。年深日久,低矮墓冢早已被荒草掩盖。

大孙庄村西北,有一处仿古小院落,院内,就是近年重修的列子墓。

三天里连去两次,都吃了闭门羹。“列子祠和列子碑林,归圃田乡圃田村管。那座墓,不归圃田村管。”张金贵解释。

在圃田村、大孙庄村及邻近村落,当地人亲切地喊列子为“老列爷、列子爷、列爷爷”,流传着几十个列子传说,包括列子钓鱼、列子打短工、列子看小孩、列子牧羊、列子行医、列子智斗豪绅、列子下凡铸铁钟,等等,很接地气。老百姓心目中的列子,就是个善良智慧、诚心待人、同情弱者的普通老人。

2011年,“列子传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御风而行有故事

列子最经典的形象,是“御风而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东坡曾化用“列子御风”。

圃田村新列子祠内,建有八卦御风台,上立列子御风像。列子眉目祥和,微带笑意,着宽袍大袖,长髯和衣袂呈猎猎飘拂状,有强烈动感。

相传列子可御之风为“离合风”。春初,他御风所到之处,万物苏醒。圃田的麻黄草,绿得特别早,古人称为“圃田春草”,为古代“郑州八景”之一。立冬之时,列子御风又归于“风穴”,天地间万木凋零。

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最早出自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返)。”意为列子乘风漫游,美妙极了,半月才返回来。

这本事,咋练成的?《列子·皇帝》篇中,讲述了列子拜师学艺、体道修悟最终成就“御风而行”的故事。

原文很长,节选几句:“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大意是说,修行数年后,列子已经可以“六根”互用,到达心凝神聚的境界,身体好像不存在了,人就像树叶一样,被风卷起,任意东西,不知是我乘风,还是风乘我?

事实上,当一个人做喜爱的工作,进入忘我之境时,就是心神相融了。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自己画《列子说》时,“纸、笔、我融为一体,在这其中没有纸、没有笔、没有我”。

除了“御风而行”这一经典浪漫意象,读《列子》,还让人惊叹,它的海天之思,它太平洋一样浩瀚的视域。

《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这个壮阔奇幻的故事,讲的是大壑之中,龙伯巨人不用几步就可游遍相隔数十万里的五座仙山,他心血来潮时,还钓了驮仙山的巨鳌,致使两座仙山流失于北极,沉没于深海,以致他触怒天帝,遭受了惩罚。

“这个奇幻故事,反映了列子学派对太平洋的宏大、辽阔和神秘所产生的沉思遐想。”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罗漫撰文称。

列子早于庄子,《列子·汤问》的出现,影响了庄子的海天视域,《庄子·天地篇》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大壑。

《列子·汤问》中,还有“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世岂知有此物哉?”

这段文字,直接成为庄子《逍遥游》的母本,后者穷尽海天之思,天风海浪,鲲化为鹏,怒飞万里,强烈海腥味冲出纸面,扑面而来。

《列子》中,还有篇小寓言“海上鸥鸟”,大意是海边有爱鸟者,常有上百只鸥鸟飞来和他嬉戏。其父说,海鸥都爱和你玩,你抓一只让我玩玩。第二天,他到海边,所有的海鸥都飞着不肯落下。这一篇,小小展示了一下列子奇妙的海天之思。

“列庄学派在肆力拓展智慧空间、思维空间之时,特别把目光投向‘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广阔水域,那里有其广数千里的大鲲鱼,有五大仙山,头顶仙山的巨型鳌鱼,有龙伯巨人,其宏广的空间,惊天的伟力与险象,没有太平洋,如何能够产生?由高山而大海,由大海而天穹,正表明精神视野中宏观层次的逐级递进。”罗漫认为。

◎活在当下,追寻自我

《列子》的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寓言等,将“道”融汇于故事之中,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文心雕龙》称其“气伟而采奇”。钱钟书《管锥篇》称:“列子寓言之工于叙事,娓娓井井,有伦有序,自具一日之长……其手笔驾曹徐而超嵇陆,论文于建安、义熙之间,得不以斯人为巨擘哉?”

有人称列子为“世界寓言之父”,他所写的寓言故事比古希腊寓言早了近200年,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

列子寓言,有许多为人们熟知,如愚公移山、疑邻盗斧、杞人忧天、歧路亡羊、两小儿辩日、朝三暮四、利令智昏、夸父逐日、余音绕梁、高山流水,等等。

以“愚公移山”为例。张湛《列子注》之后,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并脱离了原有语境,不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注脚,而成为一个独立故事,在文学、哲学、民间信仰中得到解读。

列子的人生观,建立在人类整体或个体都应该受到尊重、得到爱护的思想之上。《天瑞》篇“孔子游于太山”段中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学者张长法撰文称:“这可以说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战国时代的产生和萌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倍加珍视。”

活在当下,追寻真正自我,是列子人生观中的重要一点,也是极具现代意义的哲学思想。

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在《列子注·道的经典》中也有类似看法。他说,“道家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为私人生活服务的哲学……《列子》谨慎地维护道家关心私人生活的立场。”

列子说“且趣当生,奚遑死后”。体认当下,活在当下,随时体会当下之好,才算真正懂得人生意义了。

列子讲“恣意之所欲行”,是个性自由觉醒的表现。他说“去名者无忧”,反对以身殉名,人为物役,认为不要为了寿、名、位、货(财物),把短暂生命搞得扰扰攘攘,不得休息。

“总之,《列子》率性而为、放逸所好的生存方式,体现了生命存在着生动个性,有正当需求,有不为外物累心的现世追求,包含了个性自由解放及对现实美好人生的渴望。”学者卞鲁晓撰文。

道家的三个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列子、庄子,故里都在河南。老子故里在今河南鹿邑,庄子故里在今河南商丘,列子故里在今郑州圃田。三地相距不远。在地图上把这三地连接起来,构成三角形。这个三角地区,处在淮河以北、今河南省北部偏东地区,属于典型的中原文化地区。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记述他考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疆土,他认为,当时所谓“中国”者,“独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盖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这个三角地区,正属于“中国”的一部分。

“这个地区处于天下之中,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也只有在这种有利于文化交流的地区,才可能产生以分析批判各地文化为基础的道家文化。”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松辉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