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诞生的三个阶段(美学的诞生与价值)(1)

我们人类对美的意识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需要追溯到远古人类的生存时期,除了寒冷的气候需要为褪去身体毛发的人类提供保暖功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因裸露的身体内心有了羞耻感,需要人类将最羞于暴露的身体部分遮挡起来。看到了吗?人类最初的对美的意识是源于羞耻心。不仅于此,远古时期的人类奉行祭祀,生殖器官是人类奉为神的恩赐的一种存在,它需要装饰物来修饰身体。所以,我们看到远古时期的人类大都是裸露着上半身,但是腰部以下至大腿根部都是遮挡着的。最初人类对美产生意识是由羞耻心与器官崇拜而来。

从远古到十八世纪美学理论的诞生,在经历数个世纪人类演变的历史中,由最初的人类以图画形式记录生活到文字诞生,人类的自觉意识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产生出绘画、雕塑、诗歌、建筑的五大艺术表现形式,这些是都是古典艺术的结晶。

诗歌作为文字出现以来被奉为最崇高的艺术表现形式(古典艺术形式),人类哲学先贤已从哲学中分支出修辞学用以专门服务于诗歌的文学艺术美的研究。之后,为将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的学科,研究美学理论的开山鼻祖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1714-1762)险些被哲学界否定,认为修辞学已经在研究艺术美了无需再派生一个美学从哲学中分离。我们今天能够得以获得美学理论的知识,还要感谢鲍姆嘉通的坚持。

古典哲学时期的古希腊先贤们是哲学史上发展蓬勃的时期之一,仅凭亚里士多德一己之力就建立了从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物理学、数学及天文学的一系列学科。那是一个人类面对浩瀚宇宙有着太多疑问需要探索的时期,从万事万物向神祈求到哲学先贤们开始进行思考向人类自身寻求解决方案,哲学家们每个人都在奉献着自己的智慧,进而使得诸多新兴学科从哲学母体中诞生出来。

在美学成为单独的一门学科之前,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古典主义学说的典型代表认为美是和谐,是从数的本原说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理论,以及该学派的另一些人及代表人物菲洛劳斯所持的和谐总是来自对立,并推出十对本原包括:有限-无限、奇-偶、一-多、左-右、雄-雌、静-动、直-曲、明-暗、善、恶、正方-长方;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美即完善说”;到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美感就是快感;到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是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最后到俄国现实主义对美的定义为“美是生活”。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美学理论的研究也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发展进步着,并且随着科技与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而持续丰富着美学理论的内涵。

这些不同的学派在哲学跨越千年的时间里分别对美学进行了研究探讨。所有理论当中除了鲍姆嘉通开启了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即是完善”的具有感性认知的科学定义外,毕达哥拉斯学派及黑格尔的美学研究也是有着不小的理论贡献。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的定义是:完满;比例;均衡、对称;中和;调和;对立组合;层次、秩序、主从;节奏、韵律。该学派认为调和、均衡、中和、对称等条件共同构成静态和谐的典型审美形态,它代表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说以及古希腊早期和谐说的特色,这一理论与中国道家的阴阳调和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比例”说,是对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所有视觉艺术起着指导作用的原始理论依据,沿用至今。比例说认为,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上的作用。罗马时期的希腊专家恩披里柯总结说“没有比例,任何一门艺术都不会存在,而比例在于数中,因此,一切艺术都借助数而产生……”,尤其是音乐的表现形式直接来自于数的变化,这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张。

让我们来看看,在西方悠远哲学历史长河中,都有哪些哲学大师涉猎过美学理论的探讨。在美学理论开山鼻祖的鲍姆嘉通之前有理性主义学派的笛卡尔、莱布尼茨以及沃尔夫,而沃尔夫则是鲍姆嘉通的老师。这三位大师都持美学是对感性认知的研究,并且认为人类的感性认知是混乱的、无序的,它是属于低级的认知领域。这是理性主义学派对感性认知的偏见,并且认为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是对立关系。而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美学思维及感性及形象思维被定义为美学,理性思维被定义为逻辑学。

鲍姆嘉通生活的18世纪的德国社会,理性主义是当时的艺术主流。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以及沃尔夫为主的认为唯有理性才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达到真理的彼岸,感性认识是低级认知是靠不住的。

鲍姆嘉通的美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其美学思想在诗歌、音乐、演说、认识论等领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继鲍姆嘉通美学理论之后的一些大哲学家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艺术,被称为艺术哲学。这些大师有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等都是以艺术为载体来研究美学。他们认为每个时代的人们对审美的表达都是集中在一件件艺术作品中,如绘画、雕塑、油画、版画等,他们认为这是人们在精神层面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其中,康德的《论优美感与崇高感》中指出:崇高感必定总是伟大的、纯朴的,优美感则可以是打扮的和装饰的。我把它理解成:大美撼人心,小美悦精神。

这其中,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也是贡献较为突出的学说。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基本原则是发挥了席勒的关于“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的理论得来。黑格尔把理念看作内容,把“感性显现”看作艺术形式。席勒在阐述过程中用词不统一,黑格尔的定义却是明确的指出:理性内容(理念)显现于感性形象(形式)。但是,黑格尔对美学的理论只是在艺术美,从而将自然美排除在理论之外。

而对整个二十世纪全方位艺术表现包括诗歌、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摄影以及电影等领域影响最长久的则是俄国现实主义对美学所持有“美是生活”的观点。

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是继黑格尔之后美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结合革命民主主义者所进行的农奴解放运动的阶级斗争以及俄国新兴的现实主义文学,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都批判而又继承了黑格尔美学的某些方面,发挥了“美是生活”的原则,从而为现实主义文艺奠定了美学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直接将艺术属于讴歌小部分人群引领到歌颂全人类的层面,充分表达了艺术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那么,美学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从人类道德层面讲,真、善、美是构成世俗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它适合全人类的行为准则。从美学角度看,美包含真与善的内容,但是真与善并不一定包含美的形式。我们用一个并不一定很恰当的例子来解释关于美的整体含义:一个面容娇好、穿着得体、身材优美的女性,在公共场合一开口表现出傲慢、粗鲁、无理且自私,那么,就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美的,但是其行为则是丑陋的。这是从行为规范与外在表现的整体的不统一性而来,它是不美的,这时,内容的美显然是高于形式美,因此被定义为丑。

同样,艺术美是黑格尔提出的从一个由美的理念通过感性显现的形式传递出来的作品,就是具有统一美的价值表现,如果仅仅是复制自然事物的显现,它就是一件仅仅表现技法的作品。

美学的价值是由古典主义的美的形式规范、康德的关于美的崇高感与优美感的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以及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至俄国的现实主义的美是生活等共同构成了美学的社会价值,它在形式上指导者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探索,在思想上指引者人类不断完善着真、善、美的理念。

作者:辰莫

2021年1月25日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