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既然驸马,公主对皇位的威胁小,但为什么唐高宗、长孙无忌要制造房遗爱谋反案呢?因为他俩要清除肉中刺、眼中钉。
前面也说过,与驸马、公主比较,对李治皇位威胁更大的还有两个人: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关于李元景,前文已经说过;他与众位驸马、公主一样,都是陪葬者。李治、长孙无忌制造房遗爱谋反案,真正的打击目标,是吴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氏。
电视剧照:吴王李恪
619年,李恪出生了,同年出生的,还有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第二子李宽。这一年,李世民刚好二十岁,他喜事不断,接连添了三个儿子。这一年,他是否还添了女儿,史书没有记载,因为古代重男轻女,很多女性不仅没有留下出生年月,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626年,李世民通过兵变夺取皇位,李承乾成为太子;李恪被封为汉王,十年后改封吴王。 长大后,李恪英武果敢,长相帅气;这不奇怪,他有两朝皇室血统嘛!
20年前,我看了电视剧《大唐情史》。至今还记得,在电视剧中,高阳公主对三哥李恪情深意重,引为知己。当时,我还以为高阳公主爱上了三哥;即使是异母兄妹,也不应该如此呀!当然结局是符合伦理的,我这样说,是赞美演员演得好。
李世民的儿子李祐,受封齐王。李祐是个胆大妄为的纨绔子弟。说他妄为,是因为他不知道天高地厚。贞观十七(643)年,也就是太子李承乾谋反的同一年,李佑受部将煽动造反,以一州之力对抗朝廷,这当然是鸡蛋碰石头。
李祐谋反案中,案犯纥干承基供认,李承乾刺杀魏王李泰不成,准备逼迫李世民让位。李世民大怒,废黜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电视剧照
李世民许诺立李泰为太子,但司空长孙无忌不同意,他坚持请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泰、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为什么长孙无忌中意李治,反对李泰呢?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
最可能的原因,应该是李泰强悍,李治懦弱,这个时候,李泰已经23岁了,大李治8岁。长孙无忌觉得,与李泰相比,他控制李治更有把握。
当时李泰的名气较大,也很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在追究审查案件时,李承乾指控李泰谋夺东宫。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将李泰关了起来。这三个皇子,血缘完全一样,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
李世民还演了一出戏: 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坦诚诸子争夺皇位,令他伤心,并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李世民演戏完毕,驾临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世民心中还是不安,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妥,便与大舅子长孙无忌商量:“你劝朕立李治为太子,然而李治生性懦弱,恐怕不能承受社稷之重。李恪英武果敢,这一点很像朕的风格,朕想改立他为太子,怎么样?”
电视剧照:唐高宗
长孙无忌引经据典:“陛下,臣以为不可,舍嫡立庶,不合礼法……”这里省略典籍例子。李世民怀疑长孙无忌的动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对吗?”长孙无忌辩解:“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呢?请陛下三思。”
李世民打消了再次更换太子的念头,但这个事情却留下了祸根。李恪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让长孙无忌担心:保不准哪一天,李治的太子地位可能不保。由此,长孙无忌变成了有忌:李恪比李治大9岁,英武果敢,受到朝野信服,他忌惮李恪。
李世民还是有点担心,便召李恪入宫,告诫他:“父与子虽然是最亲近的,但是如果儿子有罪,父皇也不能徇私枉法。汉武帝已经立了刘弗陵为太子,燕王刘旦不服气,图谋不轨,霍光就可以杀他。你做为人臣,应该引以为戒。”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长孙无忌忌惮李恪,李恪也会怨恨无忌。如今,李治已经继位,李恪不可能再威胁李治的太子地位,但却有可能威胁李治的皇位。
现在,长孙无忌是太尉,荆王李元景是司徒,吴王李恪是司空,李勣是尚书左仆射。前三人是皇室宗亲,李勣是个局外人。
为什么房遗爱谋反这个案子,偏偏落到了长孙无忌的手中,而没有落到李勣的手中呢?最有决定权的只有唐高宗李治,对,就是那个被李世民认为懦弱的李治。
电视剧照:长孙无忌
“亲外甥当皇帝,皇室宗亲们都要离皇位远点,”长孙无忌想,“至于武媚,哼,她算老几!”
房遗爱的案子,涉及的全是李治的亲戚。除前文所列亲戚外,还有个李道宗,他与长孙无忌存有宿怨。这些宗亲中,李恪的存在,让李治与长孙无忌如芒在背。如今,有这么个绝好的机会,怎么能放过呢?
结果,李元景及其儿子李则一起被处死;李恪被赐死;李道宗被流放象州(今广西柳州东南),在路上就病逝了,享年五十四岁。
根据李恪墓志记载: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但是,李恪死了,长孙无忌就真的无忌了吗?
神龙初年(705年),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李显,也就是唐中宗,给李元景、李恪昭雪,但没有给李祐、李承乾平反。这也说明,房遗爱谋反案,就是一场政治阴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