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都是一场全民围观的“盛事”,登上热搜的关键词也形形色色,比如,走出考场后凡尔赛表示题目太简单的考生,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警察叔叔帮忙护送的迷糊考生,甚至考场外翘首以盼的家人,也会因为意想不到的原因登上热搜。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高考既是“万能”的戏剧元素,又是天然的社会热点,在不同类型的影视剧里,能呈现不同的画风,也能起到不同的作用。这些年,影视剧里留下了哪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高考印象?

青春剧里的高考

或残忍打破滤镜,或承接少年成长

在怀旧风青春校园剧里,高考是学霸们展现魅力的战场,是学渣们热血逆袭的舞台,是男女主命运逆转的分水岭,是为他们情感制造磨难的“金钥匙”。

国内怀旧青春剧的经典之作《最好的我们》,就是将“高考”作为故事最大的戏剧转折点。高中生耿耿和余淮是故事的两位主角,耿耿是个勉强进入优质高中的普通学生,而余淮则是一枚标准学霸。在青春懵懂的美好年华,两人慢慢喜欢上对方。

影视剧中的那些高考回忆(影视剧里的高考)(1)

故事以温暖而喜感的基调展开,在细腻平实的氛围里,将青春期男孩女孩之间微妙而浪漫的初恋情愫,以及阳光热血的高中学习生活日常,描述得娓娓动人。但舒缓的故事在高考前画风突变。

学霸余淮在保送考试时失利,耿耿的艺考也没能成功,而取得保送名额的学生周末又因为女朋友而弃考被学校开除,还有一位同学甚至不堪高考压力自杀……高考对这群主人公命运的改写,让故事骤然转向残酷的方向。

最悲剧的人物还是男主余淮,原本打算高考之后表白的他,在考试失利后崩溃失联,第二年默默复读后又遭遇家庭变故,生活所迫只能选择在本地一所普通高校就读,昔日神采飞扬的天之骄子被“高考”打击得体无完肤,失去追爱的自信和勇气。

这部治愈系怀旧青春剧,用“高考”作为男女主人公爱情和命运的最大考验,一举打破了此前营造的浪漫童话滤镜。2020年备受好评的青春剧《风犬少年的天空》,同样是用高考来“催化”一群少年们快速完成自我成长。

影视剧中的那些高考回忆(影视剧里的高考)(2)

故事前期,同样是明快喜感的基调,又酷又野的高中生六人组合,有着不同的个性,他们在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灌溉下,过得肆意张扬。在高考前夕,他们的命运走向开始改变。

主人公“狗哥”涂俊的父亲遭遇车祸突然离世,孤苦无依的涂俊开始休学,而另一位男主“学霸”马田则因为一次被误解而对家人和心爱的女孩失望,负气之下离家出走缺席高考。

一夕之间颠覆了少年们明媚生活的并不是高考本身,但故事却将这些变故的节点安排在高考前夕,所以“高考”成为检验他们对成长反思的镜子。

涂俊在友情的治愈下顺利参加高考,并考上了大学,对故去的父亲有了一份交待。而马田也和女友朱纬娇也在社会的锤炼下快速成长,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决定来年一起复读。其他两位少年也都用高考成绩,来为亲情和爱情交上了一份答卷。

前者是用高考来撕碎少年们的无忧时光,给趾高气昂的少年一记来自现实的棒喝,推动男女主的命运走向另一个方向。后者是让少年们在被社会摧残之后,用高考给出“出路”,让少年们在起伏跌宕的命运里最终寻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以成长为故事主线的国产青春剧,在摆脱了洒狗血的风格后,用清新治愈的写实风迎来了口碑的逆转。不洒狗血的故事如何才能避免寡淡?高考无疑是最符合逻辑,也是最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所以在这些优质的怀旧青春剧里,都用高考为少年们平平无奇的人生加了一把调味剂,让他们的成长有了更为直观的催化剂。

现实题材里的高考

或撕开亲子矛盾,或映射社会焦虑

在现实题材剧里,高考则是让家长焦虑的源头,让孩子们失去灵魂的“罪魁祸首”,是反映社会问题,教育问题,亲子教育问题的哈哈镜。

2019年的一部《小欢喜》,是近年来对高考描摹最细致最极致的作品之一。作品用四个高中生方一凡、乔英子、季杨杨和林磊儿对待高考的态度,以及三组家庭应对高考的不同方式,来展现当下亲子教育的普遍现状。

影视剧中的那些高考回忆(影视剧里的高考)(3)

在高考这柄利剑下,从小接受佛系教育长大的方一凡,也被迫在内卷下开始“加速”,母亲董文杰眼见方一凡成绩垫底,焦虑油然而生,为了让孩子在过高考这个独木桥时不至于落水,她大动干戈搬家租学区房,报补习班,引发方一凡激烈情绪反弹。

而“别人家的孩子”乔英子尽管成绩优异,在高考这个赛道有着绝对的优势,但也因为高考而“抑郁”。她的理想是考上南大天文系,而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却只想让女儿报考清华,在理想和所谓的正途之间,母女之间不断拉扯,最终把孩子逼到情绪崩溃。

天赋型学霸林磊儿和叛逆的季杨杨,在高考这个激烈的赛道上,是“非主流”的存在,所以受到高考的辐射也最小,他们成长的“反作用力”是亲情缺失带来的青春期情绪内耗,而高考则是放大这种矛盾的哈哈镜。

从社会感受到的巨大压力,让剧中的父母们越来越焦虑,这种焦虑直接放大了亲子教育中急功近利的一面,投射到孩子们头上,就是透不过气来的亲情绑架。同样聚焦“高考”压力下不同家庭不同反应的现实题材作品还有《少年派》。

影视剧中的那些高考回忆(影视剧里的高考)(4)

这部作品同样是用“高考”为切入点,选取几位高中生的家庭为样本,将家庭伦理、职场危机和教育理念等社会热点杂糅在一起,并集中在高考这一节点爆发。学校对孩子的管理模式,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和教育方式,以及孩子们自身的个性,都在高考这一敏感的节点发生质变,对这群高中生们的性格和成长产生影响。

“高考”既是全民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又是折射家庭教育、观察青春期的孩子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最佳窗口,以“高考”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作品,有着天然的戏剧矛盾,在展示情感的维度和纵深度上也自带优势,所以这类作品从来不缺话题。

但也正是因为“高考”这一主题可以承载太多命题,从社会环境到家庭伦理,从代际矛盾到成长阵痛,等等,这类作品反而更容易矛盾太过极致而陷入狗血的泥沼,《少年派》便因为元素太满而在口碑上落于下风,与豆瓣评分8.3的《小欢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实题材里对高考的展现,如今已经有了固定的模板:分别选取几组有代表性的孩子和他们的原生家庭,用极致的个体样本展现群像共性,放大高考对不同家庭亲子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一类作品有了固定套路,离审美疲劳也就不远了。

于是,为了出奇制胜,不少作品在描摹社会痛点的力度上越来越强,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也从原本的“引发思考和反思”,向着“煽动焦虑”的方向演进。

结语:

不管是以考生为视角展开的青春剧,还是以家庭为主线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对高考的展现都不让人“省心”。这些矛盾突出的人物和故事固然取材于生活,但远远不能覆盖普罗大众的喜怒哀乐。现实生活里有林林总总的人,千差万别的教育理念,但在影视作品里展现出来的,只有观念足够极致、情绪浓度过饱和的那几种。

在越来越焦虑的时代,创作者们是否该另辟蹊径,选取“解压”的样本,来展现生活轻松的一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