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训
鸦片战争前,已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但人数很少且不受法律保护。鸦片战争后,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外国传教士获得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权力,开始大批涌入中国,企图以基督教征服中国。
然而,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基督教被视为“异端”而遭到排斥,传教士单纯地传教布道收效甚微。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开办学校,希望以学校为媒介达到迂回传教的目的。
因此,由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发展起来。
据统计,到1900 年,教会学校总数为2000所左右,在校学生人数大约4万,其中教会中学约占10%。
在此基础上,教会大学应运而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建立的教会大学,主要有16所。其中,由基督教新教创设的大学有13所,由罗马天主教创设的有3所。此外,还有一些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这些学校,多数为美国和英国的教会所办。
据统计,20世纪30~40年代,在教会大学念书的中国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12%~20%,1947 年秋达到11000人,而考生则10倍于此数。
为什么教会大学在旧中国有这么大的感召力,吸引如此多的中国学生报考?
主要原因是,这些教会大学以其良好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成效赢得了国人的认可,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会大学。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精神的表征,它集中反映学校主办者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因此倍受学校主办者的重视。
回顾民国几所知名教会大学的校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折射出校训拟定者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宝库中可资借鉴的特殊部分。
(一)圣约翰大学校训
圣约翰大学( St.John’University)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中国上海创设的。其前身,是1879年在培雅书院、度恩书院以及神道学校的基础上设立的圣约翰书院。
1895年起,该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
1905年,学校成为正式的大学,并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
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个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大学。
圣约翰大学建筑
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个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
圣约翰大学是我国最早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会大学,同时也是唯一用外国名字命名的教会大学,曾被誉为“东方的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
圣约翰大学的校训,最初是英文的“Light and Truth”。 翻译成中文就是“光和真理”。意思是激励青年皈依上帝或接受基督教的感染,将来能在走向社会时,发挥“人民的先生和领袖”的作用。
该校校训与美国著名的教会大学——耶鲁大学的校训相同,只是“光”与“真理”二词的位置倒置。
校长卜舫济以此作为圣约翰大学的校训,是希望通过培育牧师来教化人民,发展教派,光大教义。
圣约翰大学旧址
1888年6月,卜舫济出任卜舫济书院监督时,年仅24岁。
起初,他并不愿意在圣约翰书院工作。后来改变初衷,进而全身心地投入教会教育。
他认为,教会大学应该直接为教会服务,若仅仅依靠直接传道,无异于“沙上建屋”。
因此,他主张在中国必须建立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把更多的青年置于自己的学校中。他曾写道:“在努力工作和更多支持下,有朝一日我们将在此建立一所伟大的教会学府。”
卜舫济要仿效的是美国的著名大学,而非“只有两名教授和相应设施的小型学院”。
卜舫济认为教会大学首先是宣教,其次才是教育。
圣约翰大学旧址
五四运动后,“反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和教育独立运动在中国递次兴起,民族主义空前高涨,教会学校也面临空前压力。
由于中国政府要求所有的教会学校必须注册立案,否则不准招生。圣约翰大学担心立案会妨碍学校的宗教性及其宣教机构的地位,所以迟迟不肯向中国政府注册立案。其后又担心不立案,学校会被关闭。
在权衡利弊后,卜舫济认为:
我个人得出结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立案总比关闭学校好……我相信在困难之中继续开办,比因我们的自由受限制而放弃更符合基督精神。”所以也陆续采取了一些与立案有关的措施,如将宗教课改为选修课,增加中国教师的人数等,作为立案的铺垫或预备。
当他看到要立案须有中文校训一款时,卜舫济思考了良久,准备对原来的校训进行改定,但他还是坚持认为中文校训也要反映圣约翰大学的宣教性,要为教会教育服务。
圣约翰大学
卜舫济来华后,对底蕴深厚的儒家文化颇有感触,他认为,儒家文化是“令人难忘的、有启发性的”,且“纯洁、尊贵”, “代表了中国最高理想”。
他特别推崇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是一条中性格言,既无宗教色彩,也无政治色彩,且富含辩证法,对理解基督教教义有所帮助,因而不会影响学校的宣教性。
于是,他在1931年第一次申请立案时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定为圣约翰大学的中文校训。
(二)金陵大学校训
金陵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是基督教会在南京设立的一所高等学校,它在我国教会大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金陵大学的前身之一,是始建于1888年的汇文书院。
1910年,南京育宏书院(The Union College)并入汇文书院,改称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建筑
学校成立之初,并没有拟定校训。
是时,金陵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基督化人格”,即培养“基督牺牲与服务精神”,“以造就健全国民,发展博爱精神,养成职业知能的根本”。
实际上,就是推行基督化教育。
当时学校的宗教气息十分浓厚,宗教仪式十分严格,宗教课为必修课。
因此,学校最初仅设文科及若干数理课程,陶行知、陈裕光等即为该校的第一批学生。
20世纪20年代“反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后,北京政府要求各级各类教会学校均须立案注册,且规定董事会中华人人数过半,须由华人出任校长。
于是,在1927年金陵大学(以下简称金大)有了第一位华人校长——陈裕光。
原金陵大学钟楼,今南大北大楼
陈裕光认为,教会“在我国办学,理应尊重我国主权”。因此,他在就职当天就明确提出,按我国政府法令筹备立案是“刻不容缓的第一-件大事”。
学校于1927年向国民政府申请立案,1928 年获批准。
立案后,学校逐渐改变其性质,获得了稳步、健康的发展。
到抗战前,学校发展成为文、理、农兼办的综合性大学,下设20个系科,其中尤以农科最为出色,学校享有“钟山之英”和“南国雄”的美称。
在1942年2月23日的“国父纪念周”上,陈裕光在《校长训词》中,明确将真、诚、勤、仁定为金大的校训。提出校训的这篇《校长训词》原文如下:
今日何日,即4年前本校迁蓉正式上课之一日是也。原八一三事变起,京都各校遵照教育部命令纷纷他迁,人心惶惶。本校以在京有悠久历史,且未经轰炸损失,故为安定首都人心起见,决留京开学以维持首都气象。
全校师生在敌机扰乱频仍之际,犹能继续教学。迨战事迫近宁垣,迅即设法离京西迁。
时舟车稀少,交通梗阻,幸赖全校同仁同学同心协力,历尽艰苦,始能分批入川。
时光逝水,倏忽4载,回忆过去,不能无感于中。兹有三事足资纪念者。一曰坚强之意志,二曰苦干的精神,两者皆为在抗战中所特别体验者。三曰真诚勤仁之行动,此即本校创立50余年之校训也。三者,正与新式大学教育本旨相符合。
盖现今之大学教育为一躯壳,而坚强之意志、苦干之精神,与夫真诚勤仁之行动为其灵魂;躯壳与灵魂齐备,而后大学教育始称完善。
金陵大学学生活动
百日之后,陈裕光在《赠本届毕业同学》一文中,对金大的校训予以阐释。
不同的是,陈裕光将校训中的“真、诚、勤、仁”的前两个字调换了位置,改成了“诚、真、勤、仁”。
因为他认为,在办学治校中,“诚”最重要,还可避免“真、诚、勤、仁”中将“真、诚”理解为“真诚”这一歧义的出现。 他在《赠本届毕业同学》一文中,是这样对校训进行解释的:
《易》曰:“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心无不尽之谓忠,言无不实之谓信,忠信者,诚也。
王阳明曰:“昔之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岂以一时之毁誉,而乱其心哉。”求是者,真也。
《书》曰:“业广惟勤。”韩昌黎曰:“博爱之谓仁。”本校之校训“诚、真、勤、仁”,诸君闻之稔矣。离校后幸毋忘之。
按照陈裕光的解释,可以看出:忠信谓诚,求是谓真,业广谓勤,博爱谓仁。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金大的校训是最早见诸文字的提法。但据金大校友回忆说,他们二、三十年代在金大念书时就常常听到陈裕光校长讲“诚、真、勤、仁”。
可见该校校训在立案之初便可能确立,只是当时未刻意加以宣传罢了。
金陵大学校歌
(三)燕京大学校训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是基督教新教在我国北京设立的一所教会大学 。其前身,是创建于1869年潞河书院和1870年的汇文学校。到19世纪末,这两所学校分别发展成为华北协和大学和汇文大学。
1916年两校合并。1919年燕京大学正式成立,司徒雷登为第一任校长。
学校的英文名称初为“北京大学”,后因与当时著名的国立北京大学的英文名称相同,故改名为“燕京大学”。
司徒雷登上任后,对学校进行了改革,首先为学校正名,结束了校名之争。
紧接着,司徒雷登又与两位教师郭查理和傅晨光商量,准备为学校制定一个校训。
他们三人都是在中国出生的传教士,有着较为一致的办学思想。他们认为教会学校应当是一个由宗教信仰、科学精神与方法以及大无畏的探求精神所构成的混合体。
他们希望所制定的校训不仅仅用来装点门面,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燕京的办学宗旨,成为激励学生和校友们的精神力量。
他们三人的共同意向是,选用《圣经》中的精彩格言作为校训。
郭查理和傅晨光两人中,有一人主张用耶稣所说的:“人本来不是要受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的。”(《马太福音》第二十章第二十八节)
司徒雷登认为,这与大学教育毕竟有些隔膜,于是他回想起刻在弗吉尼亚大学正门上方的一句希腊文:“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三十二节)
这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校训,由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书写在该校的校门正上方。
这句话,也同样刻写在1893 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大门的上方。
他们经过商议后认为,这两句话似乎都表达了燕京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精神,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将两者结合起来。
就这样,“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英文为: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被定为燕京大学的校训。其后该校训分别用中文和英文书写在校门上方。
结语
通过对知名教会大学的校训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知名教会大学校训不仅文字简洁、凝炼,而且寓意深刻;既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目的,又关注了受教育者人格和品质的养成。
校训很好地起到了座右铭的作用,对学校及学生个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一些曾就读于知名教会大学的校友,对自己母校的校训仍记忆犹新,绝大部分人认为,母校的校训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激励着他们为社会多作贡献。
知名教会大学校训是探讨校训拟定者各自教育思想的一个视角,通过对知名教会大学校训的内涵分析,揭示了学校主办者的教育目的和办学理念方面的个性化追求,说明了在当时复杂的、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知名教会大学取得办学成功的内在原因。
虽然这些教会大学的办学目的是传教,但校训所蕴涵的一些教育思想,例如学术自由、服务社会等,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