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戏剧表演(原创剧带山里娃圆梦国家大剧院)(1)

从做自我介绍都会害羞到将绕口令、古诗词变成动听的歌谣,从对戏剧知之甚少到走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从平地起高楼般开展戏剧教育到几百个戏剧表演类艺术社团……丛君敬是房山区学生活动管理中心戏剧教师,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诸多诱人的机会,扎根房山十余年,累计走过了640多所学校,让5万余人次的教师和13万余人次的学生接受到戏剧培训。爱的脚步不停歇,丛君敬用自己的青春,让孩子在戏剧教育中,留下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房山区霞云岭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经典歌曲的诞生地。大学期间,丛君敬曾经在这里支教。据丛君敬回忆,支教结束后,孩子们哭着抱着自己说:“老师,您还会再来吗?”“我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能为房山的艺术教育做些什么?”那时候,丛君敬就做了一个决定,要留在房山,陪这里的孩子一起成长。大学毕业后,在缺乏艺术教育资源和专业教师的郊区,丛君敬成为了一名戏剧教师,也是至今为止房山区唯一一名戏剧教师。

刚刚来到房山开展戏剧教育,丛君敬感觉就像是平地起高楼。“山里的孩子不要说戏剧,他们连当众介绍自己都非常羞怯。”于是,丛君敬打破传统授课模式,用戏剧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们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

丛君敬通过编创故事让孩子们喜欢说话,一个个拗口的绕口令、难以理解的古诗词变成了孩子们口中动听的歌谣。渐渐的,孩子们喜欢上了戏剧课,这也给了丛君敬不断向前的力量。为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需求,丛君敬还根据学生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趋势,依托表演、朗诵、戏剧、绘画、舞蹈、音乐等专业,组建了“综合表达训练营”。

房山是平西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戏剧的普及与推广中,她将课堂搬到了红色基地,带领学生搜集材料、创编剧本、组织演出,形成创、编、排、演一体化的红色育人新模式。丛君敬和学生们共同创排了《少年曹火星》《胸前的那一抹红》等40多部原创红色作品。经过努力,他们还把红色故事带到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带到中央电视台献给全国的小朋友。

“过去北京市戏剧教师少、戏剧教材更少。未来再有老师代戏剧课,需要一些参考。”针对这一问题,丛君敬整理了自己在房山区摸索出来的戏剧教育经验,带领团队教师创编表演朗诵教材18本、教学影像资料3套。

在戏剧教学路上,丛君敬也从未停下过学习的脚步。她始终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听骨干教师录像课、研究教案的编写,听大师优秀课、提升课堂质量,虚心向前辈请教、掌握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还到各地参加进修培训与研究,到各大剧院看话剧、名家朗诵会、优秀导演作品排练等。“学无止境,学习使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有助于我提高综合业务和课堂教学水平,使孩子们受益。”丛君敬说。

文/本报记者 叶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