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爷叔

摘要:苏州菜里有一道经典名菜“松鼠鳜鱼”,不过对于这道菜的菜名,却有不同的叫法,那么到底是松鼠鳜鱼还是松子鳜鱼,到底是鳜鱼还是桂鱼?

鳜鱼和冰鳜鱼有啥区别(到底是松鼠鳜鱼还是松子鳜鱼)(1)

苏州菜里有一道经典名菜“松鼠鳜鱼”,不过对于这道菜的菜名,却有不同的叫法,那么到底是松鼠鳜鱼还是松子鳜鱼,到底是鳜鱼还是桂鱼?

松鼠鳜鱼这道菜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但大同小异,都是说乾隆下江南,因为这个那个原因,厨师只好将鱼开花刀、腌制、拍粉、油淋、浇汁,最后做成外形呈松鼠状,外脆里嫩,酸甜可口,此后松鼠鱼的做法就流传开来了,并逐渐成为苏州菜的经典菜式。

清代中期的烹饪书《调鼎集》中就有了“松鼠鱼”的记载:“取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油烧。”这里的“季鱼”就是“鳜鱼”,所以可见,松鼠鳜鱼确实是在乾隆年间开始流传起来的。只是清朝时的“松鼠鱼”是在鱼身上挂蛋黄糊,而今天的“松鼠鱼”是拍干淀粉。还有清朝的“松鼠鱼”是在油炸后加酱油红烧,而今天则改进为炸好后将烹饪好的卤汁浇上去。

鳜鱼和冰鳜鱼有啥区别(到底是松鼠鳜鱼还是松子鳜鱼)(2)

松鼠鳜鱼是道功夫菜,鳜鱼去除鱼鳞、内脏洗净之后,切下鱼头,摊开、拍扁;再去掉鱼身上最大的脊柱骨,但注意不能不要把鱼腹切破,在尾巴处还要留下一小段脊骨;然后在鱼身上改刀切成鱼片花,用斜刀切成花刀,刀要深达鱼身的五分之四,但注意不要切破鱼皮,在尾巴处开一个口,将尾巴从刀口中拉出。这个刀工得需要一定技巧,没点功夫可做不到。

第二步就是拍粉,最好用淀粉,不要用生粉,因为生粉炸出来的鱼肉不脆。拍粉的时候要注意将鱼身上各处缝隙都要拍上粉,最后需要还轻轻抖一抖拍一拍,把多余的粉拍掉。这特是个高技术活,轻了多余的粉抖不掉,重了又把粉给都抖没了。

第三步就是炸鱼了,先炸鱼头,炸的时候用筷子把嘴撑开一点,这样鱼头在摆盘的时候就可以立在盘子里,造型更好看。油炸是这道菜的关键,所以炸鱼身的用油量要比普通菜多的多,油温六成时下锅。为了保证让鱼尾巴在摆盘的时候能够上翘,要用筷子夹住鱼尾巴,先炸一下定型,然后拿住鱼尾巴,将鱼身下锅。鱼身炸至金黄就可以了。

由于之前已经改刀,在鱼身上切成鱼片花,所以油炸之后就会出现松鼠毛发蓬松的那种样子,松鼠鱼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炸好的鱼先摆盘,鱼头微昂,鱼尾上翘,这样摆出来的造型才好看。

鳜鱼和冰鳜鱼有啥区别(到底是松鼠鳜鱼还是松子鳜鱼)(3)

最后一步就是调汁,松子、胡萝卜丁、笋丁、香菇丁、玉米粒、青豆、虾仁,用番茄酱、糖、盐、白醋烹制成酸甜卤汁,乘热浇在炸好的鱼身上。

之所以会有松子鳜鱼的叫法,很可能就是这个酸甜调汁里有松子,实际上,这道菜的菜名松鼠鳜鱼很明确,一是外形因为改刀油炸,形似松鼠蓬松的毛发,二是调汁乘热浇在鱼身上时,还会发出“吱吱”的声音,也像是鼠的叫声,所以,肯定应该是叫“松鼠鳜鱼”。

至于到底是鳜鱼还是桂鱼,答案其实也很明确,当然是鳜鱼。

鳜鱼一生完全在淡水中生活,喜欢在水草茂盛水质洁净的水体中,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出活动觅食。为肉食性鱼类,性情凶猛。

鳜鱼和冰鳜鱼有啥区别(到底是松鼠鳜鱼还是松子鳜鱼)(4)

鳜鱼与鮰鱼、刀鱼、鲥鱼并称江南的四大名种。刀鱼、鲥鱼是长江洄游鱼类,与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后来因为环境变化,以及过度捕捞,野生鲥鱼和刀鱼基本已经绝迹了,这两年已经开始对刀鱼采取全面禁捕,以保护这个物种了。野生鮰鱼的资源也日渐枯竭,,只有鳜鱼还算比较常见。

鳜鱼当属浙江湖州西苕溪的鳜鱼最好。唐代诗人张志和曾写下著名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说的就是江南的美景和肥美的鳜鱼。

鳜鳜鱼在生物学上是被列入鳜属,所以很明确就应该是鳜鱼。至于桂鱼,应该是根据读音产生的别字,也可能是因为“鳜”笔画较多,有些人偷懒写作“桂”。

  鳜鱼有多种烹饪方法,红烧、清蒸、大汤、烤制都可以,当然最著名的做法自然就是松鼠鳜鱼。松鼠鳜鱼色泽鲜艳,很有喜庆情绪,卤汁火红鱼肉雪白,口感外脆里嫩,口味又是酸甜兼备,还没有大的鱼骨鱼刺。特别适宜老人孩子。

而松鼠鱼如今不但有鳜鱼,也有松鼠黄鱼,松鼠鲈鱼等多种原料,但吃来吃去,还是鳜鱼的鱼肉,最适合松鼠的做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