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1)

刚才外出散步的时候,听到路边有一群大爷大妈在自娱自乐地唱戏,锣鼓家伙一板一眼,也煞有介事。其中一位大妈唱的越调《收姜维》还能颇有些味道,“怪山人用兵不当,你莫要放在心上……”听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山人”两个字,该如何翻译成英文呢?好在网络通讯发达,立即联系生活在国外的同学,请他们翻译一下。结果,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到这会儿,我的脑子里,已经由一个“山人”联想到了一大堆:吾、余、予、贫僧、老衲、下官……这些又该怎么翻译呢?难道都简单翻译为:I?

在我们的汉语中,第一人称到底有多少种表达方式呢?我没有数过,这个问题就留给语言学家们去琢磨吧。我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我大体看了看,所有这些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2)

古称。每一个时代里都会有每一个时代里的习惯用语,同样是第一人称,在不同的时代里,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我们在中学阶段里,就已经在语文课上知道,古人使用最多的第一人称是吾。与此类似的古称还有很多,比如《尔雅》中就说道:“卬,吾,台(yi,二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其实,“我”字的本义是一种兵器,后来成了大家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一人称代词,这些众多的我反而逐渐从人们的口语中消失了。

谦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谦,第一人称也有着多种表达。比如,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白:“在下已经恭候大侠多时了!”这样的称呼还有:仆、下走、老朽、鄙人、不才、妾、小老儿、小可、小生等等。

趣称。一些文人雅士,往往比较追求生活的情趣,在第一人称的使用上,也创造出很的趣称。比如表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山野之人,自称为“山人”。表示自己对闲云野鹤的向往,则可自称为“散人”。表示自己老朽无用,则可自称为“老夫”。

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3)

专称。帝制时代里的中国社会,等级森严,这一点也体现在在第一人称的表达上。“朕”本是古汉语中第一人称表达方式之一,但是从秦始皇以后,“朕”就成了帝王才能使用的专称。除了“朕”,“余一人”也只能由天子来使用,意思是天下第一人。天子还可以自称为“不谷”。皇帝之外,各级权贵们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第一人称,比如诸侯王可以自称为“寡人”,公卿可以自称为“孤”。皇后也有属于自己的第一人称:“哀家”。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皇后都愿意自称哀家的,有些时候皇后也自称为“朕”,比如太后临朝一般都自称为朕。有一次,偶尔看电视,看到武则天自称为“本宫”,可笑导演啊,清宫剧看多了!

贱称。与权贵相对的就是各类贱民了,这些民众也有属于他们的第一人称。比如百姓见了官,要自称为“小民”或“草民”。奴才见了主子,要自称为“奴才”或“小人”。罪犯见官员时候的自称则是“贱犯”。清朝雍正年间,湖南人曾静试图鼓动别人推翻大清,结果阴谋败露,被抓到北京,雍正皇帝亲自审问。曾静在回答皇帝问题的时候,使用的第一人称是“弥天重犯”。

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4)

经常以老子自称的汉高祖刘邦

俗称。当然,我们汉语中第一人称还有一些粗俗的表达,最常见的就是“老子”!甚至,这一称呼都成了某些地区方言的标志了。不仅当代人爱自称老子,我们的古人也经常以老子而自称。比如小混混出身的汉高祖刘邦放着皇帝专用的“朕”不说,经常自称为“而翁”、“乃公”,看来还是这些称呼对于他用起来更习惯。据说《水浒传》中鲁智深所使用的“洒家”,也有这种粗俗的含义。

关系性称呼。有些第一人称,体现的是使用者与对方的关系。比如,父亲面对儿子的时候,可以自称“为父”,母亲可以自称为“为娘”,而儿子只能自称“男”或者“孩儿”。老师在学生面前可以自称“为师”,学生则自称为“生”或“学生”。丈夫对妻子可以自称为“为夫”,妻子对丈夫则自称为“为妻”或“妾”。兄长对弟弟自称为“为兄”或“愚兄”,弟弟对兄长自称为“小弟”。下级对上级自称为“下官”、“末将”、“卑职”。

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5)

身份性称呼。人的身份不同,在第一人称的使用上也能体现出来。僧人们经常使用的谦称为“贫僧”,小和尚可以自称为“小僧”,老和尚可以自称为“老衲”或“老僧”。而我们一听到“贫道”的自称,就知道他是个道士,听到“贫尼”的自称就知道她是个尼姑。不仅出家人是如此,《水浒传》中宋江往往自称“小吏”,以表明其身份为政府中的下级吏员,《七品芝麻官》中唐成自称“本县”则是在表明他的身份就是县令。太监们使用的自称,则是“咱家”。

职业性称呼。有些第一人称,体现了使用者的职业特点,比如医生一般自称为学生,官员们可以自称为“本官”、“本将”、“本帅”。比较有趣的是,妓院里的龟公们,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自称:男女,意思是自己这里也就是一群狗男女!

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说说汉语中的第一人称)(6)

自称洒家的鲁智深

方言性称呼。汉语方言之多,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在不同的方言之中,第一人称的表达也会不同。比较常见的,北方人爱用“俺”,粤语中有“偶”,客家人用“涯”,上海人用“阿拉”等等。“咱”字本来是第一人称复数,在东北地区的方言之中,也往往被用为第一人称的单数。

书面性称呼。汉语第一人称表达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口语之中,而且在书面表达之中也是如此。在书面表达中,尤其是各类著作、论文之中,使用最多的第一人称就是“笔者”。“笔者”的含义有自谦的成分,表示了写作者的谦虚谨慎。我却感觉不喜欢这个词儿,就不愿意用它。在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都用“我”来表示我。结果,到了编辑那儿,人家毫不客气地把“我”全部给改成了“笔者”。看来在他们的眼中,大概我还没有自称为我的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