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又到一年重阳时。

《易经》中讲,“九”为阳数,两九相重,阳数最大,九九归一。

因而,重阳是长长久久的幸福之愿,也是健康长寿的美好期盼。

过去,古人遍插茱萸,登高祈愿,如今,重阳不仅代表着一种思念,更是对老人的一份敬意。

时间越久,我们越会发觉,来日并不方长,岁月会带走往日的回忆,也会偷走父母的健康。

在这一天里,让我们为父母祈福,将祝福传递,愿父母平安多春秋。

1

祭逝去的人, 他们将在天上守护着你

人这一生,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时,失去了生命体征,第二次是下葬时,失去了社会上的身份,第三次是被世人遗忘时,是我们永久的逝去。

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遗忘才是最让人痛心的。

散文家庞余亮,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

年幼时他与父亲结怨颇深,他是父亲的累赘,父亲是他前半生无法释怀的伤痛。

父亲去世后的七年里,他从来没有为父亲写过一篇文章。

直到有一天,庞余亮遇到一位了拄着拐杖的老人,他搀着老人的时候,似乎又感受到了父亲般熟悉的气息。

原来父亲从未远去,那些伤痛竟成了此刻的思念,幡然醒悟的庞余亮,写下了散文《半个父亲在疼》。

他在书中说道:“我写下的父亲仅是我眼中的父亲,完整的父亲在天上。”

“父亲在世时我一点也不觉得父亲的重要,父亲走了之后我才觉得父亲的不可缺少。我再没有父亲可叫了。”

他妄想通过的文字,再次和天上的父亲重逢。

但花无百日红,人无重来日,唯有一份思念可以长长久久。

半生已过,当我们真正得以释怀时,就会明白,那些被遗忘的恰恰是一份深沉而厚重的爱意。

我们与亲人之间,不过是地上的一个个送,天上的一个个接,你在远方默默地守护我,我在人间一次次将你怀念。

今生的缘分注定不会散去,来世的亲情早已延续。

重阳节告诉父母的一段话(重阳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1)

2

敬年老的人,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

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是古人流传千年的尊老之道,也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在一则公益广告中,儿子带着痴呆的父亲参加年宴。

宴会快结束时,父亲竟哆嗦着手偷偷把饺子塞进了口袋里。

一旁的儿子惊慌失措道:“爸,你这是干什么呢?”

父亲不慌不忙地说道:“这是留给我儿子的呀!”

老去的父母不会吃饭,不能自理,却依旧惦记着自己的儿女。

世事无常,余生未知,那位痴呆的老人,又何尝不是明天的我们呢?

有句话说的好:“一岁的孩子不愁没人喂养,八十岁的老人却担心无人供养。”

年幼的孩子怎样长大,年迈的老人就如何退化。

这既是生命的轮回,也是上天赐予子女回报父母的机会。

古人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当我们的父母忘记往事,忘记如何说话,忘记如何吃饭,请别忘了耐心地对待他们。

子女的爱和关心,才是父母从容老去的解药。

善待父母,善待老人,他们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未来。

3

惜眼前的人 ,他们总在默默等你回家

毕淑敏曾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人生路长,无论走了多远,只要父母在,家就是我们永远的靠岸。

短片《到哪儿了》,曾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一家三口在返乡途中,突遇大雪封山,眼看天色渐晚,回家的路却被车辆围堵。

父母不停地打来电话询问:“到哪儿了?到哪儿了?”

冰天雪地里,妻子在催促,孩子在哭闹,丈夫焦灼不已,只好绕路徒步而行。

但脚下的路,崎岖不已,没走几步,抱着孩子的丈夫就摔在了雪地里。

夜色深沉,走投无路的丈夫正打算带着妻儿到附近的旅馆凑合一晚,却发现不远处有两个老人正吃力地挥着铁锹铲雪。

他们喘着粗气,步履蹒跚,手中的铁锹似有千斤重,但依旧不肯停下。

丈夫驻足观望,才发现,挥舞着铁锹的,竟然是自己年迈的双亲!

一瞬间,男人的眼泪夺眶而出,所有的欣喜、愧疚都化成了一句句爸妈。

听到呼喊的老人,激动地朝儿子跑去,身后,是一条满含爱意的平坦小路。

重阳节告诉父母的一段话(重阳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2)

一句“到哪儿了”,背后是多少父母的牵肠挂肚,坐立不安。

山遥路远,总有人在等你回家。

没有缘由,也不求什么回报,我们的平安,就是父母一生最大的心安。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远去的,从来不是我们与家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

也许父母早已忘却了往事,但他们从未忘记等你回家。

今日重阳,路途再远,生活再忙,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岁月无情,父母已经老去,我们给他们的爱容不得半分迟到。

从今天起,温柔地对待家里的老人,用孝行拂去他们脸上的沧桑,让时光变缓,让爱长久轮回。

久久重阳,岁岁敬老,愿天下老去的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身安体健,福寿绵长,

愿天下儿女都能尊老敬老,善待老人,行孝在平时,莫待双亲老!

点亮【在看】,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份祝福,一份传承,一份孝心,一份福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