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梨花一溪月”,诗词君初见这句诗,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正待神思恍惚迷离,不能自已之时,一幅绝妙的"月下梨花图"已在眼前展开......

有些诗词就是这么神奇,你明明看的是字,它却反馈给你以画。

几树梨花落一溪芳草青(一树梨花一溪月)(1)

如果不知道全诗,你仅凭这句就可以设想无数种场景,或是有情人花前月下,或是游子临风思家,或是佳人对月咨嗟......

那么,读全诗后,你会作何感想呢?

杂 诗

旧山虽在不关身,

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

不知今夜属何人。

——唐·无名氏

作者已不得而知,题目也没有暗示诗的主旨,我们只能根据与之相似一首诗(常建《落第长安》)来推测,这是一个落第士子所作,主要书写落榜后的凄苦心情。

人在极度悲伤痛苦之时,往往会想念自己的家乡。我们常说,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的驿站,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对古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否则,为何唐诗宋词中有如此多的思乡念远之作?为何无数诗人在落寞的时候登高望乡,直至望穿了心眼?

本诗作者第一时间也想到了家乡,首句的“旧山”即家乡的山。“旧山虽在”身不在,家乡的风物便与自己无关了。当你决定背井离乡的那一刻,家就成了你的一段温柔的记忆,随即从你的生活中剥离出去。“不关身”,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了深沉的悲伤之情。

几树梨花落一溪芳草青(一树梨花一溪月)(2)

次句“且向长安过暮春”,点出羁留之地——“长安”,一个“且”字,饱含无可奈何之情。而“暮春”既是美好的,又是令人伤感的,由此引出后二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这美好的景致必定是属于家乡的,属于旧山的,唯独不属于诗人自己。这种难言的苦涩,恐怕只有诗人品尝得最为深刻了。

回过来看“一树梨花一溪月”句。暮春的山中,必定繁花似锦,作者为何偏偏选中了淡白的梨花呢?

梨花冰清玉洁,没有艳丽之色,不以色媚人;也没有醉人之香,不以香诱人,只静静地绽放,不慕虚荣,甘守清贫。这种品质,或许是作者最为钦佩艳羡的。

另外,作者言梨花只有“一树”,月光只有“一溪”,运笔极为空灵,营造了一种清幽高雅、超凡脱俗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