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又名道仕袱矶、矶头山,位于湖北省黄石市的长江南岸。在三国时期,因其地理位置险要而成为东吴的江防要塞,由此出名。历代诗人骚客文人雅士观赏西塞山晨曦暮色,咏古抒今,述志言情,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1)

笔者精心选取了大唐五位著名的诗人,为西塞山写下的五首经典的诗,加以分析,以飨读者。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2)

一、《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意: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

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

一面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

西塞山依旧紧靠着寒流。

现在天下统一四海一家,

芦荻在旧垒上随风飘摇。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3)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过西塞山,刘禹锡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此诗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趋势,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描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它曾经是军事要塞,而如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思想。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4)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该诗的名句,语言朴实豪放,格调含蓄深沉,意境沉郁豪迈。一如刘禹锡本人,几经挫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依然豪迈乐观,积极向上。最终活到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高寿,给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人生哪能都是一帆风顺,谁都有几回伤心往事,看得开,放得下,不沉沦,不颓废,有恒心,有韧劲,爱拼才会赢。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5)

二、《西塞山》

唐:韦应物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诗意:

西塞山山势如同从千里之外奔腾而来,

它那奔腾直入之势,直到长江才中断。

秋天雾气横绕,西塞山显得更加雄伟,

狭隘的关口,使得水流湍急咆哮不止。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6)

这首诗把西塞山描绘得十分雄伟、壮阔。西塞山连绵起伏,山峦攒聚,远望犹如波涛奔驰之状,山势如同从千里之外奔腾而来。它那千里奔腾之势,一直深入到长江之中,使得长江为之变窄而水流湍急咆哮不止。

这首诗仅四句二十字,就把西塞山的雄姿、地势特点和山下的江水写得极有气势,很有特色,体现出韦应物作诗雄强豪放的一面,堪称 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7)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这一句诗是咏西塞山的名句,景象壮阔,气势豪放。

韦应物少年时期放荡不羁,不学无术。成年后,韦应物痛改前非,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发奋学习,“势从千里奔”,终成诗坛独创自己风格的一代大家,成为政坛廉政爱民的一位名吏。

学习从来没有晚的时候,再晚还可以秉烛啊,读书吧,她能使人不断进步。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8)

三、西塞山下作

唐: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

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

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

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

终傍芦花结一庵。

(爨,音cuàn,烧火煮饭之意)

诗意:

西塞山峻峭葱翠水色呈蔚蓝,

乱云如絮飘浮映满清澈江潭。

孤峰依稀可见在那湓城之北,

一轮明月斜挂在云梦泽之南。

早晨炊烟袅袅烹煮紫茎蕨菜,

秋露滋润香蒂采摘橙色黄柑。

期望他年独驾扁舟调头归去,

最终傍着江滩芦花结一茅庵。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9)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秋冬之际,韦庄五十五岁,他从武汉顺江而下向九江前行。在经过西塞山下时,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历史往事和前贤佳句勾起他丰富的联想,不由得诗兴勃发,写下这首著名的诗。

这首诗画面跳荡活泼,结构井然有序,既体现出舟行水上、移步换景的特色,又展露出精心组接的高超技艺。概括性地展现出此地一年四季的美味物产:紫蕨、黄柑,可以作为西塞山的广告诗的首选。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10)

韦庄是韦应物的四世孙,他目睹晚唐时期政治黑暗,战乱四起,民不聊生,他梦想“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可是身在江湖,人不由己。唐朝灭亡后,王建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韦庄在那里担任了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成为地方政权的高官。他为官不恃权,不行私,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疾苦,为一代良吏。韦庄既是诗人,又是词人,他与大诗人温庭筠齐名,人称“温韦”。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无论处在什么时代,人还是要多做好事、善事,不要留下千古骂名。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11)

四、西塞山泊渔家

唐: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

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

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

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

隔波相羡尽依依。

诗意:

白色的头巾下,江风吹动青丝飞舞,

静静地靠着水边钓矶上的老枫树根。

中年妇女前往桑村去采摘桑树嫩叶,

小孩去了集市,买回了心爱的蓑衣。

雨后的莼菜鲜美嫩滑涨满小船四周。

春天鲈鱼肥美,把垂钓的钓钩坠深。

我在西塞山前,一直看到太阳西落,

隔着江水羡慕他们,依依不舍离去。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12)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写的一首渔家乐。宁静祥和的小渔村,大人小孩辛勤劳作,自得其乐。春雨过后,莼菜鲜嫩爽滑,鲈鱼肥美鲜香,无比诱人。这一幅和谐的渔家生活画卷,引起了诗人的羡慕之心。与其在仕途上奔波劳碌,不如闲居在此地,做一个悠闲淡泊的垂钓翁!

皮日休与著名诗人陆龟蒙齐名,人称“皮陆”。唐朝末期,黄巢起义称帝后,听说了皮日休的诗名,在将他俘虏后,请他出任翰林学士,一段时间之后,皮日休借故离开,不知所踪。或许真的如愿做了一位悠然的垂钓老翁。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闲暇之余,远离都市,寻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小住几日,放松身体,愉悦心志,岂不美哉。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13)

五、《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意: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

桃花盛开,水流中鳜鱼肥美。

我戴上青箬笠,穿好绿蓑衣,

惬意享受着斜风细雨不想回。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14)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这是一幅充满了诗意的山水画。雨中的青山,翱翔的白鹭,两岸的桃花,春江水绿、鳜鱼肥美,江上渔舟,一位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渔夫,惬意地享受着斜风细雨,不想回去。色泽明丽,语言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张志和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句诗是歌咏西塞山最著名的招牌,没有之一,传承千年,历久弥新。

张志和的《渔歌子》问世七年后,传到了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大加赞赏,亲自作了五首《渔歌子》来相奉和。后来这首诗与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被列入日本的教科书。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15)

唐大历九年(774年),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多次邀请张志和相聚,言谈甚欢,后来颜真卿还专门定制了一艘船,送给张志和。这年冬十二月,张志和与颜真卿等人一起东游平望驿时,欢饮之后,醉酒的张志和不慎在平望的莺脰湖落水身亡,实现了他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愿望。

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活一世,总得留下什么,如果能像张志和这样留下一首传承千年的诗,足以不朽。

刘禹锡的诗写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16)

以上五首关于西塞山经典的唐诗,对于笔者的分析,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一起分享、讨论、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