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方各地进入“冷冷冷”模式,一场大雪仿佛呼之欲出。《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2月7日12时26分迎来“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当太阳黄经达255度,南北天渐冷,飞花入户,庭树琼枝,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大雪悄然而至。
《三礼义宗》记载:“大雪为节者,行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大雪,是相对于小雪节气而言的,意味着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气温比小雪更低,地面上可能会有积雪出现,但并非指降雪量一定很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
大雪三候
一候鶡鴠(hé dàn)不鸣——大雪之日,鶡鴠不鸣,鶡鴠是寒号虫,求旦之鸟,大雪时,此阳鸟感阴至极而不鸣,“夜之漫漫,鶡鴠不鸣”。
二候虎始交——后五日,虎始交。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
三候荔挺出——再五日,荔挺出,荔挺似蒲而小,荔挺大约就是笤帚苗,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习俗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未曾过年,先肥屋檐”,说的是到了大雪节气期间,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会发现许多居民的门口、窗台都挂上了腌肉、香肠等,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雪腌肉的习俗的来历跟年兽有关。相传,“年”是长着尖角的凶猛怪兽,长年深居海底,但每到除夕,都会爬上岸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伤害,每到年底就足不出户,于是想出了将肉食品腌制存放的方法,这样就既可以避开“年”的袭击,又能吃上肉品了。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大雪时节,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这时,温度走低,河里都结了冰,又到了滑冰嬉戏的时候。
滑冰又叫溜冰,古时称为冰戏。北方严寒,河流冻得坚实,滑冰最为流行。男女经常穿着冰鞋,脚蹬冰上,拄杖如同用篱,动作轻捷如飞。善于溜冰的便不用拄杖,技巧高超的更能做出种种花样。有的地方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晶莹光滑,人们缚皮带蹬皮鞋,从山顶挺立而下,以到地而不仆倒者为胜,这种游戏叫作打滑挞。
相传,清代乾隆帝和慈禧太后,冬月经常在北海漪澜堂观赏冰戏。清朝宫廷画家绘制的《御制冰嬉图》就记录了皇帝观赏溜冰的场面。
大雪养生
大雪进补,南温北热
时至大雪,是“进补”的大好时节,但不要一味地补充有营养的食物,要根据地域、天气吃不同的食物。江南不太冷的地方适合用鸭、鱼温补;北方气候寒冷,可以用羊肉、牛肉补充身体元气,增加御寒能力。
如果天气持续干燥,还要在滋补时增加冰糖、百合等甘润的食物。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御寒保暖,早卧迟起
大雪之后,寒冬来临。冬天的很多季节性疾病都和寒气入侵有关,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冷侵袭,是保暖的重点。例如戴一顶帽子,大约减少头部散失热量的60%;用长围巾系在胸口护胸,可以减少寒冷对心脏、脾胃的冲击;长袜、厚靴、睡前足浴在温暖双脚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体内的气血流动。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起居调养宜早眠早起,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喝粥调养,滋阴润燥
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红薯粥、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鲁北民间有“碌碡(lù zhóu)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本草纲目》有:“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大雪节气喝完热乎乎的红薯粥,既美味又健康。
大雪饮食
大雪节气吃“三雪”
雪藕止泻固精
雪藕是莲藕的一种,因其“色白如雪”而得名。生吃鲜藕能清热解烦,解渴止呕,如将鲜藕压榨取汁,其功效更甚;煮熟的藕性味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有消食、止渴、生肌的功效。
雪菜醒脑提神
雪菜属于性温、味甘辛的蔬菜,十二经络中归肝、胃、肾三经。雪菜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大量食用纤维素,可防治便秘。
雪梨除烦解渴
大雪节气冷热交替之下容易引起肺燥咳嗽。雪梨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功效,雪梨汤、雪梨膏是大雪时节的好饮品。
大雪节气已经来了,你那里下大雪了吗?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