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白鹿原》这篇小说,是很久之前,上学时候的事情了。最近看到陈忠实先生的《儿时的原》这本书,才对《白鹿原》的写作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儿时的原》可以说是陈忠实先生的童年自传,也是《白鹿原》的源起。

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在哪里(从儿时的原看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与寻根文学)(1)

诗性烂漫的“白鹿原”

初闻“白鹿原”这个名字,只觉得诗意浪漫,并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不知道这个原的位置何在,更不知道是否确有此地。

看了《儿时的原》,才知道原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地理地貌,“原”和“塬”还有很多讲究说法。白鹿原在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中有过记载“白鹿原头信马行”,可在陈忠实先生年少时,只知“狄寨原”不知“白鹿原”。

白鹿原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荆峪沟将塬面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左侧南塬称“炮里原”,右侧北塬称“狄寨原”。

因我们读到了《白鹿原》这本书,便叫活了“白鹿原”这个诗性烂漫的名字,读了书,也学了知识,了解了国家的地理文化。

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在哪里(从儿时的原看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与寻根文学)(2)

《白鹿原》与陈忠实先生的少年生活

《白鹿原》的创作中,离不开陈忠实真实的生活经历,《儿时的原》也对陈忠实先生的少年生活经历有很多的描述。比如他最喜欢干的农活割草、最不喜欢的农活搂麦子,祭祖的风俗,卖菜的经历,村子的窑洞,秧歌风俗,经历的狼,经历的鬼等等,这些在记忆中的往事,历久弥新。

陈忠实先生的少年经历,亦有很多不幸的经历,让他终生不能释怀。求学的艰辛,高考作文没写完,当兵的愿望落空,面对种种打击,最后不得已还是做了农民。不过也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历,成就了这位著名作家陈忠实,若不是有农民的生活经历,若不是成年后依旧在原上生活,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白鹿原了》。

感谢成长,感谢苦难,多有打不倒我们的,也必将教会我们成长。

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在哪里(从儿时的原看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与寻根文学)(3)

《白鹿原》与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白鹿原》作品也深受“寻根文学”的影响,植根于白鹿原,地域特色明显,气势恢宏,也体现了多元化的历史观。

陈忠实先生在《儿时的原》中“生命中的书缘”这部分也提到了他的文学启蒙,初中印象最深的课文是赵树理的《田寡妇看瓜》,他平生第一次去图书馆,也是冲着赵树理去的,借到了《李有才板话》。赵树理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后来的寻根文学也是乡土文学的一个流派。

《儿时的原》提到作家柳青的史诗著作《创业史》的写作背景,柳青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相中了神禾原,在此安家落户14年,创作出了《创业史》。

陈忠实先生写《白鹿原》,也是历时六年才创作完成,非常的用心,也非常的不容易了。老一辈作家们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对文学的用心程度,值得我们现在的创作者们去学习。

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在哪里(从儿时的原看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与寻根文学)(4)

文学有根,才能不飘

艺术源于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艺术是形而上的,如同飘在空中的云,风一吹就散了,经不起推敲。

现在的很多文学作品或是太过于自我情绪的表达,或是只注重于文字的华丽,或是太过于跟风、形式化,读起来缺乏了味道,读后也容易忘记。

人有根,文学也应有根,那是深入到作者骨子里的东西,刻在每一寸肌肤,流淌在血液里,是作品的灵魂。

最近的诺贝尔文学奖,虽然中国作者残雪无缘获得,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留有中国作者一笔的,中国作家莫言先生就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等,这些作品中也都有莫言的“寻根”情节,莫言出生于山东的高密,其中《红高粱》就是以高密的民间生活为背景的。可见,无论国内外,对于文学艺术的肯定,也都离不开对真实生活的深刻见解。

希望现在的文艺创作者们,在创作的时候,也能够多多挖掘生活中更深刻的东西,让文学有根,让作品有根,不要言之无物,盲目跟风。

写作是一场文化苦旅,唯有不忘初心,才能走的久远,才能打动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