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汪曾祺的小说《仓老鼠和老鹰借粮》。在一首《耗子大爷起晚啦》的童谣中,这则小故事开启了:喜鹊、乌鸦都来向守粮仓的仓老鼠借粮,但都说会在来年归还。然而老鹰来借粮,却说“转过年来不定归还不归还”。仓老鼠没借,回头一想:不借粮给老鹰,这事完不了。于是,它装穷去向老鹰借粮,结果呢……

此外,本周书单从历史、文学、社科等类别选择了6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主打

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1)

《仓老鼠和老鹰借粮》,汪曾祺文,王祖民图,蒲公英童书馆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年2月版。

汪曾祺似乎总是有能力从灰突突的故事里提取出些许亮晶晶的快乐与童趣。在《红楼梦》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的故事中,因为荣府主人不在,府中上下依次展开了各种琐碎不堪的矛盾冲突。这一回开篇,柳氏在和小厮碎嘴时说了一句民间谚语:“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这本是一个多少有些悲哀意味的故事,但六十四岁的汪曾祺却从中受到启发,在1984年仿写了一则民间寓言,由此诞生了俏皮的《仓老鼠和老鹰借粮》。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没听过这则民间谚语的人,脑中可能会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仓鼠不是最会攒粮了吗?怎么还需要和老鹰借粮?不应该是老鹰和仓鼠借粮吗?寓言便是在这样的张望与好奇中,随着几句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可爱生动的文字展开的。整个故事只有五百多字,很可能是汪曾祺最短的故事,但其中的每个角色形象却都活灵活现,仅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勾勒几笔便跃然纸上。

为了配合文字的生趣,儿童插画家王祖民使用了传统的水墨画法,创造出了一幅幅生动盎然的画面。这些画,并不仅仅在简单还原故事,同时也是在创作,故事里耗子大爷让人忍俊不禁的做派、老鹰傲娇拽酷的人设、小老鼠奶声奶气的受气包形象,经由他的画笔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而那些文字里没有提及的场景与细节也都被细腻地呈现了出来。

这是一篇写给孩子的故事,借由绘本的形式来重新阐释,涤荡了成人世界的芜杂与浑浊,代之以天真明亮的童心童趣。汪曾祺说,一切文学达到极致,都是儿童文学。以成人之眼来看这部小小的作品,或许更能感受到汪曾祺此言中的真意。

(杨司奇)

历史

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2)

《民族的重建》,(美)蒂莫西·斯奈德著,潘梦琦译,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版。

一位贵族的出身可以是“立陶宛人”,在政治上可以是“波兰人”,在宗教上可以是“罗斯人”或“希腊人”,与同僚商讨政事可以用“拉丁语”或“波兰语”,在家中与下层农奴交流可以用“白俄罗斯语”。

将《民族的重建》在不同段落的叙述进行拼接,便可以得到上面这个历史场景。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他在这里说的是创于1569年的“波兰-立陶宛王国”,属于欧洲十六七世纪最大的共同体之一,而在今天,也就是为世人了解的波兰、乌克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

四百余年间,“民族”作为一个概念在这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早期,人们认为政治认同、宗教认同和文化认同遵从自然秩序,换言之,一个人在政治上倾向一方,在宗教或文化也能倾向另一方,而后来转而认为必须以国界和语言完成整齐划一的区分。如果说,这是“民族国家”在建制过程中必然经历且不可逆的转变,然而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则来得过于残忍。在“民族重建”的宏大历史潮流之下,那些由军事、仇恨驱动的种族驱逐和大清洗摧毁了数不尽的个人和家庭。

蒂莫西·斯奈德不是倡导让“民族”回到十六七世纪的秩序。实际上,当时能在不同身份认同和语言之间自由切换的只是贵族群体。这是它局限的一面。它也有包容的一面,甚至比后来更包容。《民族的重建》抛开长期以来的民族主义论说和迷思,回到1569年,从那里发现近代早期“民族”,然后一路讲到1999年,以此论述“民族”的观念演变。历史荣光、悲剧以及教训尽在其中。

(罗东)

文学

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3)

《竹笑:同芥川龙之介东游》,柏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柏桦的新诗集取名为“竹笑”,也许会让人有些不知其所指,幸而在序言文章《缘起》中,作者引用芥川龙之介的话,给出了说明:“中国人称被风吹拂的竹子状态为‘竹笑’。”想想是有道理且有趣的。不过芥川本人观看后却没有感受到这一美感。从这一件极小的事或许可看出,中日的美学是有区别的。如副标题所示,诗人为何要“同芥川龙之介东游”呢?其一在于两者的不同,其二在于两者的共同处。

日本曾师法中国

(唐朝)

,明治维新后,中国的学生也曾留学日本,彼此间的文化互通源远流长,当下有关日本文化研究的书也很多。柏桦1982年读芥川的《鼻子》,1990年读周作人译的《枕草子》,为书写日本埋下了因由。到2015年12月6日至2016年1月16日,读到《芥川龙之介全集》,“我的诗潮一下倾泻而出,一口气写了六十九首短诗组成的长诗”,再加上此前此后与日本相关的诗,共九十六首,结集为此书。

诗中对日本之美多有辨析和赞美,却也是轻盈的,像是浸染了日本“轻逸”这一独特的美的风格。但内容也不止于对日本文化的赞美。如上所说,中日文化是互相交融的,观看日本的同时,诗人时常反观,频频现出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观照。

(张进)

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4)

《亲爱的伯德太太》,(英)A.J.皮尔斯著,王颖译,读客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1月版。

因为简历投递错误,艾米误打误撞成为了伯德太太的助理,她的工作就是帮助伯德太太筛选女性杂志的读者来信。伯德太太有一份清单,凡是涉及“爱情”“婚姻”“宗教观点”“政治观点”“战争”等话题的来信,都会被毫不犹豫地撕碎,只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才会得到回复。对此感到质疑的艾米,最终决定冒险用伯德太太的身份给读者回信,对那些实质性的问题给出建议。艾米在感受到与读者联系的同时,一些事情也让她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有权力干涉他人的生活选择。

《亲爱的伯德太太》的故事背景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活在伦敦的人们每天都要面临德军轰炸的危险。作者A.J.皮尔斯选择了普通人生活中的小情感作为故事的发起点,完成了这本毛姆式的小说。幽默的笔触缓解了战争中的紧张氛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谅解成为了将防空洞里的个体联结起来的重要纽带。这并不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小说,它更多地属于一则糅合了英式幽默的故事,但它在畅快的阅读体验中,会通过情绪渲染带给阅读者一种不一样的思考。

(宫子)

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5)

《惠比寿花园广场》,黑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2月版。

因日剧《东京女子图鉴》而一跃成为地标建筑的东京惠比寿花园广场,是文中女主人公“我”一直以来追求和向往的地方。“惠比寿”在日文是财神爷的意思,在某种程度上,位于富人区的惠比寿花园广场,正是来日打工者所期望追求的目标之一,代表着富裕和幸福的生活,代表着时尚与光怪陆离的上流社会。

在黑孩的笔下,整个故事如同童话的相反面,来自中国的“我”梦想着能够“有了钱”以后搬到惠比寿花园这个梦想中的地方居住,在飞机上认识的朝鲜族人韩子煊成为了“我”实现愿望的另一种方式——两个在日本生活的人,在去北京的飞机上相识,匆忙坠入爱河,在惠比寿花园广场同居。但幸福的开始,也是磨难的开始。

朝夕相处的同居生活昭示出韩子煊是一个无聊、偏激、不肯脚踏实地的人,他伪装成富丽堂皇的精英模样,靠行骗为生。而最令“我”难过的是,即便这样,“我”还是不愿意离开男友,不愿放弃对惠比寿花园广场的憧憬。从相互接近、缠绵,到堕落、疏离,最后相互憎恨,所有的憧憬被连根拔起。最终,故事里的“我”下定决心搬离惠比寿,带着一只流浪的猫做新的伴侣,也自此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何安安)

社科

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一周书单从灰突突的故事里)(6)

《奢望:社会生物学与人性的探求》,[英]菲利普·基切尔著,郝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版。

跨领域的交叉研究是如今很多学科的发展趋势。但是,有没有一门学科同时综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呢?社会生物学在诞生之初就有这么大的野心。自1975年以来,社会生物学家们试图研究一切动物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其中,涉及人类社会的部分最为引人注目,自伊始就激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一直持续至今。

批评的声音认为,这些疯狂的科学家用动物社群和原始部落的社会形态来解释现代社会制度,实际上是假科学之名为男权社会的正当性辩护,无形中压迫了社会不义的受害者和抗争者。而社会生物学家则辩称科学的求真精神不应受到“政治正确”的影响,即使事实并不如人所愿。

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菲利普·基切尔没有陷入传统争论的窠臼,而是从科学哲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生物学的方法论缺陷。作者拒绝将社会生物学作为一套统一的理论,也拒绝将其全盘拒斥。在他看来,这些雄心勃勃的科学家发起的挑战来源于一个更大的人类困境:如何不对正努力获取政治权利的人大声批评,又同时信守我们的科学良知。

(李永博)

作者丨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丨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