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准备开始跑步减肥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大多数人想的是:“跑多少公里才能让我更快地瘦下来”。而很少有人会先确定一下:目前自己能跑几公里。

我们回想一下学生时代跑1000米的情况,就会知道跑步有多累、长跑有多难。大多数成年人在离开学校后,都不再有规律运动的习惯,身体素质急转直下。因此,重新开始跑步锻炼时,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地锻炼,让身体逐步适应,慢慢增加跑量。

一下子就确定每天跑步两次,每次跑5至8公里。这是什么概念?以每次跑5公里计算,每天的跑量是10公里,一周是70公里,一个月就是210公里。这差不多是一个资深跑者备赛全程马拉松时的月跑量。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不是身体负担?当然是,而且负担太大了。

事实上,即便对于一个喜爱运动的跑步达人来说,月跑200余公里,也是一个相当大的跑量,对于新手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不仅对身体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而且很可能引发过度运动风险。事实上,一个新手如果一定要强行完成“每天跑2次、每次跑5至8公里”的锻炼计划,轻则坚持了两三天就扛不住了,重则当场发生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情况,或者数天后膝踝关节或相关肌肉组织受伤。所谓“欲速则不达”啊!

跑步减肥一般一周要跑多少次(每天早晚各跑5至8公里减肥)(1)

长跑时,身体负担的两个具体表现

一方面,心肺功能跟不上跑步时身体的需要。

心肺功能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人跑步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所谓“心肺功能”就是,就是人体心脏泵血和肺部吸氧能力如何。它们关系到运动锻炼时,人体器官组织以及肌肉的活动能力。

平时缺乏运动锻炼的人,尤其是缺乏有氧运动锻炼的人,心肺功能一定差。大多数人别说跑5公里,跑上三五百米,就会因为气喘不上来、心跳加快而受不了,必须停下来休息。

在马拉松猝死事件中,心脏功能低下和体能超出极限,是导致参赛者猝死的两个重要因素:

平时不锻炼或锻炼不够的人,在马拉松或大运动量的长跑过程中,会因为突然增大的运动负荷,对心脏产生极大的压力。而心脏功能此时又跟不上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增加,结果引发心脏缺血或严重的供氧不足。

另外,体能大量消耗,当超出身体可能承受的极限时,也会引起心肺功能衰竭的情况。

跑步减肥一般一周要跑多少次(每天早晚各跑5至8公里减肥)(2)

另一方面,肌肉、关节、脏器,无法快速适应跑步带来的身体影响。

缺乏跑步锻炼的人,往往在一开始跑步锻炼的阶段,经常发生小腿肌肉过度绷紧产生酸胀、关节痛疼等情况。

长期进行有氧耐力锻炼的人,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对运动刺激的耐受力和神经过程的稳定性更好,能够提升中枢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跑步过程中身体各肌群配合更协调,肌肉、关节的运动更有效率,也更节省体能。

而缺乏锻炼的人,如果盲目采取了不切实际的跑量和运动强度,身体负担就会过大,发生前面所说的肌肉、关节当场过度疼痛、酸胀等情况。事实上,许多新手开始跑步时,都曾遭遇过“因为小腿肌肉过度酸胀而被迫停止跑步”的情况。

当然,更严重的情况是,过大的跑量或运动强度,导致过度训练的后果。这时候,身体很可能产生异常疲劳感,即便长时间的休息,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跑步减肥一般一周要跑多少次(每天早晚各跑5至8公里减肥)(3)

“每天早晚各跑5至8公里”会是负担吗?

简单而言,对已经具备跑5至10公里的跑者来说,早晚各跑5至8公里,本身并不是什么难事。问题在于:

(1)是否需要“每天跑”,而且一定要“每天跑两次”。

运动的基本常识是,休息是锻炼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身体在休息中恢复和成长,因此不应采取过高的锻炼频率(超出身体恢复能力)。

(2)是否一定要“每次跑5至8公里”。

跑量的多少,当然和运动目标有关。比如,备赛马拉松的运动者,在长距离跑训练日,一次的跑量就可能达到二三十公里。而有些人采用快慢交替的方式,训练腿部的交换频率和协调性,以提高速度为目的,控制好总的跑步时长,而不在乎是跑了几公里。

所以,跑步是否成为身体负担并非重点。重点是,锻炼者要控制好运动频率,以及将目标和跑量相匹配。

【延伸阅读】

快走3公里,慢走10公里,哪个锻炼效果更好?

跑步后做什么好?撸铁、冰浴、补营养、交叉训练没干过别说是跑者

跑步很枯燥和痛苦吗?如何让长距离跑变得更有趣的5个实用招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