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2)

十年前,作家张大春《认得几个字》首次出版。书中有一位用心良苦教孩子认字的父亲、一对童言无忌的儿女,记录了一段生命中最珍贵的亲子时光。

十年来,这本书已成为两岸汉字启蒙教育经典,受到无数读者喜爱。近期,理想国推出《认得几个字》十周年升级典藏版。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3)

11月17日,张大春现身上海国际童书展,就当下80后、90后父母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汉字教养”这一主题进行分享。活动现场,大春老师为家长和孩子讲解了“羊”“甘”“它”“字”“西”“老”“考”等多个有趣的字,把他的汉字家庭课堂搬上了童书展的讲台。

他从甲骨文的源头出发,通过字的历史演变讲解“六书”造字原理,让孩子能够举一反三地学识字,培养带得走的识字能力。他强调,学识字,是想了解字形背后代表的那个社会是什么,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4)那个人类学的环境是什么。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司马迁还来不及书写的古远历史。

而现在,字的意义越来越分歧多样,语言工具论盛行,因此,从字的文化源头出发,与生活目的结合起来,正本清源地学认字就尤为必要。无论是学汉语还是学英语,都要扎根到生活中学,否则学到的语言是空洞的。

在活动现场,刘良鹏、蔡朝阳作为《认得几个字》的第一代读者,亦是汉字教育界颇有影响力的教育从业者,分享了对当前汉字教育的看法,并谈到《认得几个字》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刘良鹏称《认得几个字》改变了他的汉字观,他创办“小象汉字”这个汉字教育品牌就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

曾经当过二十多年语文老师的蔡朝阳表示,《认得几个字》让他知道,原来还可以用这种识字方式带领孩子走进汉字世界。谈到这本书对大陆汉字教育界的意义,蔡朝阳说:“近年来大陆重新反思汉字教育,这本书是起点之一。”

活动现场还首次展示了《认得几个字》亲子礼盒,礼盒由理想国与汉字教育品牌“小象汉字”联合打造,辅助《认得几个字》一书的阅读与亲子识字实践。

礼盒主打产品是《认得几个字》这本书和大春老师书法字卡60张。字卡上的字形,从甲骨文字形到手书繁体字再到简体规范字,为孩子梳理出一部简要的汉字演变小史。在活动现场,大春老师还谈到,他小时候也是通过父亲买的字卡学习并爱上认字的。现将活动现场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

一个字,不应该只是一个沟通工具

刘良鹏:我记得大春老师以前说过,孩子从甲骨文识字是最棒的开始。能具体跟大家讲一下吗?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5)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6)

《认得几个字》字卡。左为大春老师手书“甘”字,右为“甘”字甲骨文字形

张大春:我用具体的字来讲解,比如“甘”字。为什么它的甲骨文字形是这样子的?它其实是一个舌头,像甘甜的“甜”字,字形上看左边是个舌头,右边也是舌头,就是强调这个东西太好了。舌头上还指出了一个点,那一点就表示这是受甜最深的部位。我们知道舌头的两侧是受酸的,舌尖好像是受咸的,整个舌头是受辣,但是甜度,中间那个部位是最能够感受的。总之古人造字,像简单的一个甘字,就用一个象形的舌头,但它不是说纯粹只是象形。

还有“它”字, 表示动物的“它”,是不是一个宝盖,下边一个匕首的匕?其实它上面不是宝盖,下边也不是匕首,它就是一条蛇。我们今天写成蛇的这个字,右边就是“它”,古人据说是穴居或者住在树上,最怕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都不称呼,讲到蛇的时候就“它”来了,就是称恐怖的东西。比如美国电影《it!》,是个鬼片,但它不叫ghost,连呼名都不敢,蛇字也是如此。

我们教这个字不是只教它的字音、字形,训诂,而是教你怎么用。这个字形放在那儿,孩子一看,他如果愿意学,绝对会告诉你这是什么意思,而且比你知道的还多。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7)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8)

《认得几个字》字卡。左为大春老师手书“羊”字,右为“羊”字甲骨文字形

我们再看这个“羊”字,就是一个羊头,不是一整只羊。可是后来出现的字,鸟、马都是完整的,而羊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牛和羊,在汉字里是作为祭品的样子出现,所以是牛头和羊头。牛和羊在祭天、祭祖等祭祀仪式中非常重要,而其他动物都是在跑啊、飞啊,是整体的样子。重点就在这里,文字有它的意义,不只是能识别它的价值或者说它的功能而已。

一个字出现在我们面前,它不应该只是一个沟通工具。所以牛字和羊字只呈现头部,与古人整套的祭祀方式,以及祭祀的意义,祭祀在人生之中的重要价值有关。因为是作为祭祀物,具备文化上的意义,它的表现形态就跟其他动物不一样。讲到了文化,文化不是只有文字而已。

“字”原先的意思并不是写字,而是养育孩子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9)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0)

《认得几个字》字卡。左为大春老师手书“字”这个字,右为“字”甲骨文字形

张大春:再来看“字”这个字,一个宝盖头底下有一个小小的小孩,这个字就是念“字”,我的两个孩子,名字都有一个宝盖头,为什么是宝盖?宝盖象征着一个房子、一个能够庇护孩子的家,所以我的儿子叫张容,容纳的容;女儿叫张宜,适宜的宜。

所以“字”原先的意思并不是写字,而是养育孩子。字形上看很清楚,上头一个宝盖,下头一个小孩,让一个孩子能够安稳地安全地长大,或者说期待他幸福地长大。

所以“字”在原始意义上,意思是养育、抚养,可是之后引申出别的意思。孩子成长到一定的程度,3、5岁以后要取名字,而且名字还分两种,一种是正式的、庄重的场合的名字。

比如说苏轼,“轼”就是他的名,他的字叫子瞻,字跟名是相互呼应的。比如韩愈的“愈”是往前的意思,所以他的字叫退之,有进有退。我有一个好朋友叫王博,博士的博。可是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字,叫子罕,罕见的罕。《论语》有个《子罕》篇,其实子罕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子罕言利”。

文字作为指认、呼唤一个人或一样东西,光是一个字就有那么多意义,可想而知每一个字,在哪里都不只有一个意思,博士的博还有博取、博得、要拿回来这个意思。罕见的罕就是很少的意思,但是也有“没有”的意思,少到没有。还有儿子的子,一方面是指自己的孩子,一方面也是一个爵位,甚至它还专指孔夫子,“子曰”。所以字的意义可以放大可以缩小。但不管怎么说,字的意义是越来越分歧。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1)

有些字借了不还,

只好另想办法再创造

张大春:我最喜欢讲的一个字就是东西南北的“西”,因为它跟我女儿有关。有一次她自己在画画,我看画得很像树林。我就说,来,我教你一个字。我就画了一横,再画了一个鸡蛋在下面,接着把这一横连接着两个直直的棍子,连到这个像鸡蛋上,我说,这是什么字?她说,不知道。

我就再画了一下,她就发现那一横原来连接的是一棵大树,再一看这一横下面那个圆圆的东西,她说,这是鸟窝。我说,对了,这个字我们今天念“西”,东西南北的西,原本它就是一个鸟窝、鸟巢。可是后来因为东西南北的西没有办法理解。你看不见西啊,没办法给予它形象,怎么办?只好把经常在西侧筑巢的鸟窝当作西,鸟通常在西侧,为什么呢?在东侧太阳一出来把它晒死,所以就拿着鸟巢当作东西南北的西。

那请问表示鸟巢该怎么办,只好旁边加一个木。一个木,一个西,这就是鸟巢了。但是很不幸这个字又被借走了。因为那个鸟在巢里面不安稳,凄凄惶惶,经常会受到惊吓,一下就飞出巢跑掉了,所以是凄凄惶惶的“凄”。又把鸟巢借走了怎么办?再加上一个妻子的“妻”,好了,一个木字旁加一个妻子的妻,你就认得了。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2)

我们今天讲栖息,不就是个鸟巢吗,本来鸟巢这个字是个象形字,结果变成了一个木字边、一个东西的西,变成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仍然被借走,而且借了就不还,只好另外想办法再进行创造。

这是汉字一个非常清晰的来历,而这个来历并不是仓颉造字,那因为这个“妻”是后来造的,我估计大概是在商周以后造的,那么古人按照形象造的,或者按照接近的形象加上声音造的,或者把不同的形象会在一起,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个字,这都是不同的方法,后来我们就称之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乃至于借走人家的字不还了,另外创造这个叫假借,所以假借这种相类似的字,字音、字形、字义、互相通用,那就叫转注。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3)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4)

《认得几个字》字卡。左为大春老师手书“老”字,右为“老”字甲骨文字形

再看一个字,老。这个老,看起来是老人带了个鸭舌帽。其实那个老人头上有好几根头发,而且至少有一根是很长的。代表什么?当然人越老头发越长的原因是因为都不剪。而且,拄着拐棍,上面披头散发,这个形象不光是“老”字,还包括考试的“考”,就是我们说王考,或者考量的考、考验的考。王考是什么?就是祖父。所以老跟考这两个字,就是刚才说的“六书”中的“转注”,老就是考,考就是老。所以说“如丧考妣”。这些都是互通的,只要我们知道了原则,很容易就可以掌握。

所以,在孩子有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上,应该试着把大学以上程度的文字学,甚至古文字学放到小学,成为小学教材,小朋友大概从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5)七八岁开始,就能够辨认图形所带来的各种意义,不是单一意义,我们会让孩子在一个单一的字符上发现,原来字产生的第一个意义是它的图像的意义,第二个意义是它的指向意义,第三个意义可能是它的引申意义,还有第四个意义、第五个意义,借音、借形都可能产生新的意义。

我大二念了一整年的文字学,在研究所一年级念了一整年的古文字学,我把这两年的东西并在一起,用最简单的话教给小朋友,小朋友听一遍听两遍,大概听到10个字以后,每个字听了两遍、三遍,一通百通,500个字,1000个字,他一看就知道它的构造、它的来历,以及将来如何使用。

我们要让孩子锻炼的是一个带得走的能力,意味着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知”和“反”不是我们给他的。带得走的能力会告诉孩子,他看到字的时候,不是说背下来它的意义,而是这个字如何会通到其他的字,就像名如何会通到字,文如何丰富到字。

我非常渴望大家能够对今天带来的,包括字,包括这本书能够透过这一套方法让孩子产生对字高度的学术想象,他们做得到。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6)

一个字,就是一部司马迁还来不及书写的历史

刘良鹏:文字学在大陆是硕士、博士才会学习的专业。但是我当年汉字观的改变正是因为看了大春老师《认得几个字》这本书,才发现汉字还可以这样讲给孩子听,也讲给大人听。所以我很好奇的是,你是怎样把比较艰涩的文字学讲解得让大众有兴趣去看,而且能看懂?为什么你会这样讲字?

张大春:所有的字,包括非常复杂的字,它的复杂或者说难以辨认,都一定有一个道理。那么只不过那些道理不见得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需要掌握的。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7)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8)

《认得几个字》字卡。左为大春老师手书“衣”字,右为“衣”字甲骨文字形

比如表示衣服的“衤”跟表示的“礻”。其实在作为偏旁的时候,这两个字就是差异化的,本质也是差异化的,“示”就是一个祭坛,祭祀,所以跟祭祀有关、跟神有关都用礻字旁。当你把它缩小,或把它连起来写,它就是四画礻。可是“衣”是六画,如果把衤字偏旁每一笔都展开,它就是衣服的衣,没有什么改变,只不过是在某些过程里被同化,这个时候字就会有一种同化原则,我们必须了解。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19)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20)

《认得几个字》字卡。左为大春老师手书“福”字,右为“福”字甲骨文字形

比如说春天的春,跟秦国的秦、泰国的泰、演奏的奏,看起来就是都是三横加一个人。可是如果你去研究它的背景,统统不一样,有的是拿手抓着庄稼,有的是树枝、树叶,甚至是草根,有的跟在水边去从事一个什么工作有关。但没办法,汉字需要统一,要好写好认。当它变得好写好认时,那个意义会消减。

可是我们今天还原原初的意义,并不是拿来考试,目的是知道这样的字形背后代表的那个社会是什么,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21)那个人类学的环境是什么,那个曾经对我们说,我们是汉人或者我们是中国人,那个来历是什么。那个来历都在那个生活景象里。

你想想看两只手捧着非常完整的,完足丰富的禾稼,也就是说收成、粮食,高高兴兴地抱着。这是谁?这就是秦国的秦,它就是因为土地肥美,伺候周王,成为一个附庸,没想到后来又变成一个诸侯国,接着还统一天下。你这样去想秦是怎么起来的?丰富的庄稼收获。

就在它那个字,就在那个国家的名字里面,这就是一部历史,而且它还是司马迁还来不及写的历史,因为那是很古远的历史,你必须透过文字,一个字大致就说明了这个国兴起的原因。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22)

在生活里扎根,正本清源学语言

刘良鹏:所以如果我们能这样地来认识汉字,就会觉得汉字原来这么有意思,而且跟我们的文化联系上了。那现代社会,大家都特别重视学英语,我不知道在台湾,汉语教育是怎样一种现状?

张大春:我相信在大陆也是这样,学英文很重要。但是慢慢会出现一个问题,在台湾从初一学英语到现在幼稚园就开始学英语,还有美语班,问题不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是学的东西没有用。

为什么没有用?因为只想学来用就会觉得没有用,这很奇怪。只想学来将来做生意,或者说用在职场上。拿来当实用的基础,那样学的语言,通常都不实在,就是一个工具。而这种工具性的语言,永远不会进入一个像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活里,因为他的生活里没有这些东西。所以在生活里去找到能够传递的知识,是我们让孩子获取有用知识的前提,而不是说为了将来的实际用途。

我们让他去学实用美语、实用英语,甚至还有实用汉语。我相信这些都不是正本清源的教育,正本清源的教育是发现你的孩子的生活里面,使用的语言也许包括英语,你让它跟生活目的结合起来。如果不在生活里面扎根学语言,那个语言是空泛的,是空洞的,将来甚至是空虚的。

刘良鹏:这本书里是你教两个孩子识字,那我很好奇,你当初是怎么学字的?或者你的父亲是怎么教你识字的。

张大春:我父亲在我念幼稚园,中班接近大班的时候,他就算计我一年多以后就要进小学了,他怕我跟不上。因为我小时候是一个很乖的孩子,聪明绝不外露,或者根本不聪明,中人之智。而且我对有兴趣的事情才会愿意做,不然一点耐心都没有。我父亲就给我买了一套字卡,那个字卡还要沿虚线撕开,有100张左右,正面是注音符号,背面就是一张图加一个汉字。

那一年100个字到底学了多少,我也不太记得。但打开小学课本时,我就从头到尾都可以看,而且都读得懂。更妙的是从此以后我养成一个非常坏的习惯,只要是开学第一天,我就把所有的课本都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是为了看自己认不认得字。

可是后来麻烦了,进电影院有那个“本事”,我们叫“电影本事”,也就是故事说明书,我父亲就说不要看说明书,我说一定要看,就从头看到尾。所以坐在电影院里,任何电影我都知道结局,这个是很坏的习惯。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23)

蔡朝阳:大陆重新反思汉字教育,

《认得几个字》是起点之一

刘良鹏:我们今天现场也请到了著名的语文老师蔡朝阳老师,蔡老师这几年在做亲子阅读推广。在这十年中,蔡老师一直推崇大春老师的《认得几个字》。

蔡朝阳:我是大春老师的资深粉丝,他的所有文章我都喜欢,他的小说,还有《小说稗类》这类作家谈,他在理想国出版的每一本书我都有,非常喜欢。

我自己是一个男孩的爸爸,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十多年当父亲的经验中,我就发现大陆的孩子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十之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24)四五是“白字先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会写很多错别字,高中生也是,小学生也是,小学生的错别字总是令我们这些老师忍俊不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宣传语里有很多的错别字,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引擎盖上写的四个字:“禁止坐人”。这个坐不是排排坐的“坐”,而是单人旁一个故字的“做”,“禁止做人”,在公共汽车上我们不能做人,只能做动物,是这样的一个错别字。我就在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很简单,就是孩子在接受汉字教育的过程中,不理解这个字的意义。比如说刚才大春老师讲,家字为什么上面是一个宝盖头,宝盖头是什么意思?

我也是中文系毕业的,特别喜欢甲骨文这种文字学。我读过很多比如流沙河先生写的《白鱼解字》这类书。直到有一天我读到《认得几个字》,我觉得这个爸爸在家里真是好弱势,他总是说不服自己的孩子,总是在孩子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败下阵来,好可爱的一个爸爸。

但是就这样一种跟孩子谈字的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就想如果我们能够用这样一种方式带孩子进入文字的世界,让他们懂得汉字构造本身的意义何在,以及它的文化意义,就像我们听大春老师讲栖息的那个栖字,怎样从西方的“西”转变过来。如果我们这样地了解汉字,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中国的古典文化,这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近年来大陆重新反思汉字教育,我觉得和《认得几个字》这本书有关,这本书是起点之一。

刘良鹏:理想国出版的这本《认得几个字》是十周年珍藏版。在这十年里,这本书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在连载,在上海的地铁报等很多地铁报里都有。好多同事上班路上就拿着看,就认识了几个字,到了办公室,大家可以来分享来交流。把这种识字的方法通过纸媒的方式传递给了更多的年轻人,现在他们也做了父母。

我的感觉是近些年在大陆,大家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文字的学习,想了解字的文化,繁体字是怎么写,是怎样来的。我觉得跟《认得几个字》有很大的作用,它启蒙了一大批家长,知道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识字。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繁到简一个字)(25)

新书上架

《认得几个字》亲子礼盒。

作家张大春的汉字家庭课堂,10万家庭的汉字教养启蒙书,莫言、阿城、钱文忠、梁文道、蔡朝阳赞誉。一生也许只有一次机会,陪孩子一起从头学认字。一位用心良苦的父亲,一对童言无忌的儿女,89堂温馨逗趣的汉字课,一段生命中至为宝贵的亲子时光。虽然只有几个字,都是父亲对儿女的深情馈赠。首次出版以来,已为两岸汉字启蒙教育的经典。

认字,从来不只是语文教育,更是情感教育。89个好玩的字,有体温的文字学,给孩子更好的汉字教养。有故事的字、会变身的字、难学的字、失而复得的字、很怪的字……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选字,由易到难,深入浅出,从字的身世履历、字形演化到文化蕴涵,从识字到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教孩子透过一个简单的字,认识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我。

畅销十周年珍藏版,内容与工艺全新升级,更适宜亲子共读。新版增加“送给孩子的字”知识板块,张大春手书200个汉字,让孩子赏书法之美,识字形演变;彩色家庭照片还原亲子日常与识字场景。全文双色加四色印刷,营造温暖美好的亲子阅读体验。

荣获多项图书大奖,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曾获新浪十大“中国好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等。

只是几个字,我们的世界,都在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