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元就能买几百万保额的保险”,这有可能是“陷阱”而不是“馅饼”3月21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警惕‘1元保’陷阱”的节目,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84岁老人还能投保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84岁老人还能投保吗(老年人投保谨防被)

84岁老人还能投保吗

“花1元就能买几百万保额的保险”,这有可能是“陷阱”而不是“馅饼”。3月21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警惕‘1元保’陷阱”的节目,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所谓“1元保险”套路骗局,就是号称“首月0元”“1元免费领取”,让消费者以为可以用“1元”的极低价格获取高额保费。消费者误以为已经低成本达成的交易,实际则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而大多数此类产品,都会在自身程序设计上耍滑头,用各种方式诱导消费者开通“自动扣款”功能,然后坐享其成,自动扣款。

从央视披露的投诉信息来看,多数消费者都是在对投保情况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共享单车、充电宝、停车缴费等场景中扫码,即被误导操作进行投保,并后续进入自动扣费流程。在这些案例中,单月扣缴保费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让不少消费者愤愤不平的是,他们对于自动扣费并不知晓,等到发现账单的问题,才意识到已经中招。更让消费者气愤的是,部分平台在投保人已经勾选了“不开通连续保障计划”之后,付款页面显示的仍然是“支付并开通续费”,而且反复尝试都取消不掉。

从公开信息看,在这样的障眼法销售中,“被保险”的人大多数是对互联网不熟悉的老龄群体。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在使用手机时,对弹出页面的不了解,点击失误操作而完成;有的人是被“1元保费”或者“首月保费为0”的噱头吸引,抱着试试的想法而入套。有受害者投诉称,家中老人不了解产品情况就被投保,被自动扣费者占投诉的绝大部分比例。如此宣传不实的恶意推销,往往利用了老年受害者对网络警惕心不够强、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大的弱点与焦虑,违背了保险销售中如实告知的最大诚信原则。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3.2%。但面对光怪陆离的互联网世界,银发群体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容易被套路。

“首月0元”“1元买保险”,属于典型的互联网保险乱象。当不太熟悉保险的人被误导后投保,除了自动扣款隐蔽、取消难等,后续还会面临着理赔难、维权难等问题。因为这类保险在投保时将健康告知设置得非常隐蔽,大部人特别是老年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投保条件就投保了,即便发生事故,理赔也非常难。

在央视公布的案例中,一些搭载“首月1元”的保险中介平台被曝光。据统计,仅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悟空保”平台相关产品的投诉量就高达9000多条,“轻松保”“水滴保”平台各700多条,“萤火健康保”等平台也有数百条。对此,银保监会表示已针对“1元保”问题开展立案调查,严肃查处相关保险平台与保险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其实,关于首月低费或首月零费的情况,监管部门有严格规定,既不允许保险公司做这种业务,也不允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做。

2020年12月,银保监会消保局曾对安心财险、轻松保经纪、津投经纪、保多多经纪等进行通报称,上述机构在宣传销售短期健康险产品中,存在“首月0元”“首月0.1元”等不实宣传,涉嫌违反保险法中“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欺骗投保人”等相关规定。

2021年10月,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当年第5期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清晰地认识到“免费”是诱导,极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风险。但是,这样的套路依然屡禁不止。

监管部门屡下禁令,一些保险公司和平台却仍然合伙进行这种误导性宣传,平台应该承担怎样责任,保险公司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违背规定者将受到怎样的处罚,尚待监管部门的调查公布。这一次,期待监管部门加大对消费者权益侵害行为的查处力度,让存有侥幸心态的经营者再不敢越“雷池”一步。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老年人被当成互联网保险收割的“韭菜”,与商业保险市场上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保险产品数量稀缺不无关系,也与老年群体依法维权意识不足有关。今后,面对此类忽悠人的保险宣传,消费者应该增强防范意识,保护自己的权益,远离保险套路。同时也提醒老年消费者不要因为“免费”“零首付”“限时”等营销宣传套路而轻率购买了不了解的金融产品,以便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转自:金融时报

记者:韩雪萌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