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最有名的诗桃花源记(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诗并记)(1)

陶渊明最有名的诗桃花源记(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诗并记)(2)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理想世界的神话和传说。在中国,一个家喻户晓的世外乐土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名臣陶侃, 祖父和父亲都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生活相当艰苦。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当时北方广大地区为少数民族简历 的政权所割据,而偏安江南的东晋统治者却只知恣意享乐,不思恢复故土。 那些豪门贵族,一方面兼并土地,鱼肉人民;一方面又互相争斗残杀,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生当这样时代的陶渊明,也曾有过“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当时的腐朽政治和严格的门阀制度,又使他的抱负无从实现。陶渊明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他的祖上是靠军功获得官职的,在以积世文儒为贵的士族面前,属于地位卑微的庶族。庶族出身而又家境贫寒的陶渊明,纵有满腹经纶,也是注定无法取得较高的政治地位的。

陶渊明29岁出仕,41岁归隐。在这十几年里,他几次为官,但都不过是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吏。不仅济世之志无由施展,而且还必须违心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仕途偃蹇,使陶渊明早年就有的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进一步抬头。 为官十几年,他“一心处两端”,是在致仕与归隐的两难抉择中度过的。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被任命为彭泽令。在任80多天,郡里派一位督察官来县,属下告诫他要整衣束带,毕恭毕敬地接待。陶渊明气愤地说:“安能为五斗米折腰! ” 于是愤然解下官符印信,辞官而去。这一年他41岁。从此,陶渊明彻底脱离官场,退居田园,以一个“隐逸诗人”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退居田园是陶渊明在对黑暗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的道路。从他放弃了“兼济天下”的理想来说,这种态度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他坚持自己高洁的志趣和高尚的情操,不与统治阶级中的龌龊小人同流合污,又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陶渊明后期生活中最值得肯定的,是他敢于打破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鄙视劳动的偏见,亲身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这在他那个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中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尽管他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与贫苦农民的繁重劳动并不能同日而语;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欢言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的田园生活,亦远较真正贫苦农民的生活要优越;但他毕竟通过躬耕自给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在同农民共同劳动、平等交往的过程中培养起与农民相通的思想感情。更为重要的是,陶渊明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对周围农民生活的观察,发现靠“力耕”、靠诚实的劳动,并不能给劳动者带来美好的生活, 相反还要经常受到饥寒的困扰,这就促使他从社会方面去寻找贫困的原因。所有这 些思想的发展,推动诗人提出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诗并记》作于陶渊明的晚年,当时他57岁。 作品分为诗与记两部分。诗是五言,共32句;记用散文写成,共320字。由于其记以朴实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桃花源中的理想世界,文笔优美,形象生动,流传要比诗为广, 故后人常单举这一部分称为《桃花源记》。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社会,这里的生活富裕而安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这里没有封建剥削,劳动所得全归自己所有:“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这在当时虽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但它反映了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 抒发了人民群众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的愤慨之情。它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给生活在黑暗社会的人们带来一线光明和希望。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劳苦大众,为实现理想的社会而斗争。这, 也正是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当然,世外桃源是没有的。靠消极避世的办法决不能建立起人间天堂。毛泽东同志说得好:“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今天,我们要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实际斗争去实现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理想,而不能幻想凭偶然奇遇一步跨入人间仙境。

青年朋友, 你说对吗?

( 原载《历史学习》1995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