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又是一年农忙时节

自古民以食为天

粒粒皆辛苦

从稻、黍、稷、麦、豆

到水稻、玉米、小麦、土豆

今天地理君就来和大家聊聊

中国人餐桌上的四大主粮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2)

哈尼族梯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06期

摄影/李信忠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土地是中国人的根,丰田沃野五谷丰登是我们千年不变的愿景。中华文明不灭,也是源于农业文明火种的生生不息。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3)

水稻

餐桌上的“白月光”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4)

吉林稻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3期

吉林松原一处稻田。从高空垂直俯瞰,这一方天地仿佛就是稻农的画板,稻田中的各种线条、色块和几何图形,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凝结成的作品。这伟大的劳动,不仅为我们贡献了口粮,还无意中形成了如此壮观的画作。摄影 / 王宁

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从石器时代开始,大米就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人民的主粮。唐、宋以后,南方一些稻区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稻米的供应基地。南方各个“鱼米之乡”几乎都有过出产贡米的“荣耀”。

现在,中国常吃的稻米有粳稻、籼稻,大抵以黄河为界,北粳南籼。自然界按照温度,为粳稻与籼稻安排了不同的地盘。粳稻种植一般在16℃以下,因而如今的东北地区种植的即为口感、营养俱佳的粳稻,但它的缺点是产量逊于籼稻。籼稻需要生长在平均17℃以上的区域,故而在华南种植。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的超级杂交水稻就是现代培育的新型籼稻杂交水稻。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07年06期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去世。他曾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曾做过一个梦,在梦中他惊喜地发现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王国,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让中国人逐步远离了饥饿。摄影 / 张杰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生从事“杂交水稻”品种研究,让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以上。2020年,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杂交水稻还在世界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应用,不但让更多的中国人吃饱,更是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杂交水稻”被外国称赞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6)

长春稻田

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10月

关于中国哪里的大米最好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东北大米可能是其中得到最大程度认可的一种。据说,图中位于长春附近的这块稻田,所产大米就是特供国宴和重要外宾的。摄影 / 计正奇

解决了“吃得饱”问题之后的中国人,如今更加追求“吃得好”,对稻米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很多人印象里,东北水稻似乎是当代才引进种植的。其实,早在唐渤海国时期,这里就已经盛产著名的贡米——卢城之稻。水稻不仅需要水,还需要好水。

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吉林,因黑土肥沃、水源优质、光热条件适宜,成为我国优质粳稻的主产区,单产居全国首位,稻米品质极其出众。北大荒这边的水土、气候环境特别适合优质粳稻的生产,今天的农业专家将东北平原的北纬40到45度线的黑土地,视为出产优质粳稻的最佳气候带。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7)

小麦

最熟悉的“外乡粮”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8)

“麦”与“来”的文字演变

图自《中华遗产》2010年01期

大麦、小麦一起来:小麦在史前已经传入中国。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麦”字表示大麦,“来”字表示小麦。为什么往来的“来”会是小麦的名字呢?据专家考证,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小麦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外来的。

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小麦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谷物第一位,有1/3以上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粮,在中国小麦的重要性也仅次于水稻。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存大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中国人以“社稷”二字来代表国家,河南的农业自古以来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诗经》中采自洛阳地区的歌谣《王风·黍离》这样写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9)

各地区目前为止出土小麦的考古遗址数

图自《中华遗产》2001年01期

图表中,西北地区包括黄河上游地区(陕西、宁夏、甘肃和青海的相关区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区域;中原地区包括河南的北部和中部、山西和河北的南部,大体相当于黄河中游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核心区域;海岱地区包括山东全境、安徽和江苏北部,大体相当于黄河下游地区。图表中总结的近年考古发现中所见小麦遗存的分布说明,小麦应该是在龙山时代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在夏王朝时期仍然少见,从商王朝时期开始普及。早期小麦最先出现于中原及海岱地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地区出现的越来越多。也许西北地区的小麦是通过一条不寻常的路径传入的。

与原生的水稻不同,小被引进中国后,从种植、制作到吃法,都经历了漫长的汉化过程。小麦在古代中国是借用了同为旱作的“粟”的种植技术,简单说就是春种而秋收。这正是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说的“三月种、八月熟”的“旋麦”,也即是春麦。但是“旋麦”的种植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实践摸索中,人们渐渐发现小麦的耐寒力强于粟,而抗旱力却不及粟,春季干旱多风的北方并不利于春播小麦的发芽生长,而若利用夏秋湿润的土壤栽种,其耐寒越冬的能力则非常强,于是发明了秋播夏收的冬麦(宿麦)技术。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0)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6期

李振声培育出的抗病新麦种,在北方的大地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小偃麦系列品种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于是黄淮流域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供图 / 童依平

将目光转到现代,河南和粮食的故事仍在延续,“中原熟而天下足”。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的土地承载着中国粮食安全的沉重责任。作为中原粮仓的重要产区、中国的农业大省,河南在地理上有其天然的优势。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2℃-16℃之间,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240天。年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适宜农业发展。

目前,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又称为“南稻北麦”。南方袁隆平研发的“南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和北方李振声培育的“小偃”系列小麦品种使两者大量增产。

这片土地不仅以全国1.74%的国土面积养活了占全国几亿人口。每年还向省外输出200多亿斤商品原粮和粮食制成品。2021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760.64亿斤,比上年增长1.3%。其中小麦总产量760.56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3%。小麦面积、单产、总产量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1)

玉米

闯关东的“救世粮”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2)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01期

如果在秋天收获的季节从河西走廊的田野上空向下看,你会发现到处可见一片片金黄的色块,这就是河西走廊著名的“玉米制种田”。河西走廊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半数以上的玉米种子都来自这里。摄影 / 脱兴福

玉米,又叫包谷、苞米、棒子……玉米也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玉米的老家在中南美洲,在16世纪初,外国人把玉米作为贡品进献给明朝的皇帝,从此玉米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史料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时间是1531年,地域是广西。在中国,玉米是由山地到平原,由南向北推进的。康乾时期,中国人口百年间激增近2亿,加之天灾频发,大批被生计所迫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入山区垦荒。玉米就这样被推到了中国历史的聚光灯下。

玉米成为饥荒中的救世主。四川耕地面积在百年间增长了约300%,大部分是扩种玉米的功劳。客家人将玉米从闽粤引入江西,“湖广填四川”将玉米推向整个四川盆地。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3)

吉林玉米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3期

北纬45度附近区域是玉米的最佳生长区,并在全世界范围形成了乌克兰、美国、中国吉林“三大黄金玉米带”。“黄金玉米带”让吉林变成了中国产粮大省,并深刻影响了这里的作物种植结构。摄影 / 王宁

虽说玉米最先到达的是广西,但在此之后不到200年时间,玉米种植已经遍及全国20个省份,玉米之于东北,则和世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浪潮“闯关东”水乳交融。这个外来物种只有到了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发出了耀眼的“金光”,并成就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名词——黄金玉米带。这是一种植物和土地之间的互动,同时也是人和作物之间的互动。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4)

玉米收获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期

玉米的高产是它最大的魔力,它以一次又一次饥荒中的杰出表现获得了人类的信任。今天,它更是登上了世界谷物单产之王的宝座。摄影 / 王同日

在东北,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不到一百年前,还曾经是高粱的王国。近百年来,高粱种植面积从1914年的 740万公顷退缩到1999年的146万公顷,从农业霸主的宝座上逊位下台。

八九十年代,国家52个玉米商品粮基地县,东北三省就占了33个,集中在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除了高产之外,这一地区交通方便,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水运可向俄罗斯和日本出口,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玉米出口基地之一。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5)

马铃薯

低调的主粮“潜力股”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6)

洋芋开花赛牡丹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02期

马铃薯的花其实很漂亮,在甘肃地区甚至有“洋芋开花赛牡丹”一说。这话虽然略有夸大之嫌,但马铃薯花的色彩堪称斑斓,有白色、粉色、紫色等,一簇簇聚在一起,也颇有一种“枝头春意闹”的热烈。定西地区马铃薯大面积种植,黄土梯田上的马铃薯田一片一片连在一起,每逢花期,满山开遍,烂漫多姿,一派可以入画的风景。摄影 / 肖长路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玻利维亚和秘鲁周边的安第斯山脉地区,16世纪,西班牙人把马铃薯带到了欧洲,此后马铃薯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马铃薯都是最重要的主食之一。

有专家认为,我国未来20年内必须增产1亿吨粮食,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其中一半将来自马铃薯。2015年,农业部(2018年改称“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后的第四大主粮。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自2007年开始,种植面积与总产量长期占据全球总量的20%以上。作为粮食作物,由于马铃薯收获的是块茎而不是种子,它的单产远高于水稻、小麦、玉米等谷物主粮,亩产轻松破吨。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7)

加工马铃薯条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07期

既能做主粮又能做蔬菜,还能做高端产品的原料。马铃薯被誉为全营养食物,除了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钾和钙等含量也很丰富。马铃薯还是非常重要的加工原料作物,可加工成2000多种附加值更高的食品、工业和医药等制品。不过,虽然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但每年还需花1亿多美元从国外进口马铃薯和马铃薯制品。

马铃薯含有淀粉、蛋白质、磷、铁、无机盐以及多种维生素,兼有粮食、蔬菜的双重优点。它所含的维生素是小麦和稻米的7倍,各类微量元素含量是稻米、红薯的两倍左右。有报道说,每天只吃全脂牛奶和马铃薯,就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元素。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8)

种植马铃薯的梯田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07期

在我国,马铃薯产地很多是分布在耕地贫瘠、降水稀少的贫困地区,马铃薯不仅是当地人的主粮,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摄影 / 成亚峰

马铃薯对环境的强大适应能力,在四大主粮中首屈一指。马铃薯在中国粮食作物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毫无疑问是最接近绝对‘边缘’的粮食作物了。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较其他作物需水量更少,低于玉米和小麦约35%。此外,对于土壤的适应能力,马铃薯也是超强。除了重度盐碱地以外,其他土壤都可以种植马铃薯。那些土壤贫瘠、气温较低、连玉米都种植不了的高寒山区,以及年降水量在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也能种植马铃薯,还能保持稳定的产量。

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看,发展马铃薯生产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从节水角度讲,马铃薯在生长期间需水相对较少,最低蒸腾系数(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麦和水稻分别是450和500,所以马铃薯可能成为雨养农业的一种主推作物,在山坡地种植,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在未来,马铃薯也许可以作为应对重大灾难时的一个选择。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19)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人们千百年不懈钻研

与土地一起生生不息

一篇文章说不完粮食的故事

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地了解

更多中国农业发展的故事

就让中国国家地理为你深度解读吧

点击封面图查看、购买杂志电子版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20)

以下8期 每满88减8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5月16日 24:00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07期

- 河南,中国的粮仓和厨房

- 河南人,北人还是南人?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02

- 10.宁夏平原

- 6.三江平原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

- 东北物语

- 东北大米

- 玉米

《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02期

- 定西马铃薯

《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6期

- 袁隆平

- 李振声

《中华遗产》2011年08期

- 馒头的诞生

- 馒头体现东西方差异?

《博物》2011年02期

- 五谷

《博物》2017年11期

- “薯”天下英雄

- 土豆:未来餐桌的主角?

- 土豆家族“能好怎”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编辑:白猫

三大碳水(碳水到底有多重要)(21)

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山河母亲,中华文明的孕育者

高考地理题中,有哪些绝美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