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后期正是国力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内忧外患、积弊并发,也是在那个世风日下的特殊时期,一些反应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清朝治藏历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清朝治藏历史(记述的2则奇闻故事)

清朝治藏历史

清朝中后期正是国力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内忧外患、积弊并发,也是在那个世风日下的特殊时期,一些反应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有一部成书于咸丰初年的文言小说集,名曰《道听途说》,想必大家听来不甚熟悉。这本书的作者潘纶恩身处嘉、道两朝,看尽了人世间的吏治黑暗、民风浇薄,因而撰写此书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

与我们较为熟知的,另一部清朝著名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相比,《道听途说》更加侧重于记录、反应现实生活之事,通过塑造大量大批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批判现世的荒淫和丑恶。

它甚至敢于将笔锋指向当时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在这本《道听途说》中,作者以其奇思妙想为读者们展开一则则奇闻故事,其中一些篇目并不靠情节的大起大落取胜。

而是以描写人物命运变化的曲折过程见长,今天,就让小编带领读者朋友们了解一下此书的几则故事,或许会刷新你对“劫数”两个字的认知。

潘纶恩与《道听途说》

想要体会此书的魅力,咱们先来深入了解一下此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道听途说》作者乃潘纶恩,大致出生于乾隆末、嘉庆初。他一生功名坎坷,虽年少有才,但自道光六年考中一次秀才后就屡试不第,功名仅以生元终。

此后,他离家去各地旅游,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断开阔眼界、增加阅历,也为他后面小说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作为一位心怀正义、重德重道的读书人,潘纶恩在亲眼见证了吏治黑暗、民风浇薄。

此后,他内心对于国家即将行至末路的预感更加强烈,再加上自己早年抑郁不得志的经历,他的内心汹涌澎湃,因而亟需寻找一个发泄的突破口,那就是进行小说创作。

于是,在潘纶恩的一番苦心雕琢、呕心沥血下,《道听途说》诞生了。潘纶恩以批判揭露和冷面观照为主,集中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吏治、民风和人伦的种种衰落不堪的景象。

此外,他还还把笔触伸向家庭这个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单元,广泛地描写了这一社会细胞诸种人伦关系的失败。处在这人欲横流的末世,各种家族亲情关系,均受到剧烈的冲击震荡。

传统的父慈子孝、夫敬妻贤、兄友弟恭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种种人伦惨变或丑闻,简单来说,《道听途说》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转折。

它一改《聊斋志异》问世以来的笔记小说争相模仿之风,著名学者陆林先生称其为“创作风气的一大转折”,而后世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频繁出现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道听途说》的影响。

酷吏臬使周公

作为文学作品,《道听途说》中收录的故事除了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宣扬了作者个人崇尚的信仰或某种思想精神,譬如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等等。

它以鬼神的恶衬托人性的恶,再以恶鬼恶人的结局引导人们向善。在《江本直》这篇故事中,有一位周公子是个滥用刑法的酷吏。他凶狠又愚蠢,审案时必须亲自行刑,用厚木板杖打犯人,犯人无不毙命。

他手段极其残忍,令百姓闻风丧胆,有如此父母官,衙门也如虎口了。然而,这位愚蠢滥刑的酷吏最终得以晋升,实在是讽刺,潘纶恩借周公讽刺的对象正是时任安徽按察使的名臣周天爵。

他因勤于政事,明敏干练而颇受清廷器重、官职屡升,然而也有人曾弹劾周天爵为人狠绝残忍、滥用极刑,却也被人称赞嫉恶如仇、堪称良吏。

周天爵死后破例被特谥“文忠,极尽哀荣,就连《清史稿》对其记述也大都以忠良为主。或许,潘纶恩笔下的周公子才是真正的周天爵,他不为人知的一面被无情地揭露出来。

当然,周天爵的“残忍”并非是空穴来风、遭人诽谤,只不过潘纶恩将这为人忽视的一点放大了来讲,以讽刺、荒诞的小说故事警示人们。

至于名臣周天爵,他也的的确确曾因失职、滥刑被皇帝问罪,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去往前线征战却因病卒于军中。当时,仕途已经走向衰落的周天爵或许本想凭军功重返荣耀,却不想如此结局。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也或许是他注定逃不掉的劫数,周天爵死后还能得到追谥,也算是与潘纶恩给予“周公”的结局相呼应了。

丧子弑母的逆子

《道听途说》中还收录了这样一篇故事,名为《逆子》,讲的是城北山门一位老妇人的故事。老妇人的丈夫早逝,膝下唯有一子,可惜老妇人的儿子是个不折不扣的逆子,十分不孝。

然而,老妇人的儿媳还算是贤惠,生下一个小孙子,刚满周岁。有一天,老妇人支了一口大锅在家熬粥,因为火太旺,粥沸腾起来,老妇人当时正抱着孙子,看见锅盖翻滚急忙上前想要掀开锅盖。

谁知,翻滚不停的烫粥吓到了小孙子,小孙子惊跳之下坠入锅中而死。儿媳知晓了此事,伤心之余让老妇人赶忙出去避一避,否则等那逆子回来定会发疯。

儿媳借口幼子因急病暴毙,暂且瞒住了几日,不料邻居走漏了风声,让逆子听说了事情的真相。逆子知道后大怒,偷偷揣了把刀去往老妇人藏身的地方,趁机将其杀害。

这件事最终闹到了官府,官员觉得这件案子性质太过恶劣,怕影响自己将来的仕途,于是也没有细究,鞭打逆子八百后将其活埋了,故事看完后令人唏嘘。

逆子因丧子之痛迁怒于老母亲,将其残忍杀害,逆子在这篇故事里是极其矛盾的一个人物,如若他毫无人性,不会因丧子之痛迁怒母亲,若说他重视亲情,他又怎会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

透过这篇故事,读者们似乎能够体会到潘纶恩想要传达的当时所处时代下人性的扭曲,传统的家族亲情、道德礼节似乎都不复存在,也验证了因果报应一说。所谓劫数,终究是自食恶果罢了。

《道听途说》一书可以说是作者身处封建末世的有感而发,通过对鬼神的想象、各种奇闻异事,为读者展现一幅幅生动的“地狱百景图”。

同时,作者发泄愤慨和讥讽之余,悲悯也浸润于胸际,流露于笔端,将如此优秀的作品呈现于世人眼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