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农时不等人眼下,平坝区一个个食用菌大棚里,工人们忙着采收食用菌,处处热火朝天,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羊肚菌菇种植基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羊肚菌菇种植基地(平坝区小菌菇撑起致富伞)

羊肚菌菇种植基地

贵州日报

农时不等人。眼下,平坝区一个个食用菌大棚里,工人们忙着采收食用菌,处处热火朝天。

近年来,平坝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立足地方资源实际,理清产业思路,选准食用菌产业,整合资金,扶持重点龙头企业,迅速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选准产业 集中资源升级发展

春日时节,平坝区天马食用菌种植基地大棚里,工人们忙着搭建木质菌架,开沟铺料,栽种红托竹荪。

“基地是去年11月开始建设,目前,已经搭建188个大棚,准备今年新增发展滑子菇和红托竹荪两个品种。”平坝区产投公司旗下的佳成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农业开发部负责人刘莹介绍。

今年,平坝区计划在天马食用菌种植基地新建250个大棚、8个冷库、1座800立方米高位水池、2条菌包生产线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大食用菌种植面积,带动更多周边农村群众增收。

2017年,平坝区积极招商引资,贵州曦凯食用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平坝。项目落地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通过与平坝区产投公司合作,按比例分成,由产投公司负责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负责菌包生产、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市场渠道。

仅两年时间,该公司已在平坝区发展食用菌种植428.83亩,覆盖鼓楼街道、乐平镇等5个乡镇的7个行政村,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19年,平坝区累计种植食用菌面积3116亩,采收产量1.26万吨,销售产值1.13亿元,带动贫困村19个,利益联结贫困户342户968人。

龙头带动 技术不愁销路广

在大屯村香菇联合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熟练采摘香菇,一派丰收景象。“采摘时别太用力,否则会损坏香菇品相,尺寸在4厘米左右就最好。”塘约村村民陈应敏是香菇基地大棚管理员,她说,到基地务工2年,从最初的采摘工成为管理员,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在平坝区,像陈应敏这样通过基地务工,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的农户很多。

平坝区鼓楼街道天马食用菌种植基地,55岁的天马村村民袁朝秀对食用菌种植过程中的技术要领已经熟记于心。

大屯村村支书朱勤政说,通过“龙头公司 平台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组织方式,村级合作社负责动员群众,土地流转,组织村民务工,由贵州曦凯食用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产销对接,打通市场渠道,种下就有销路。

贵州曦凯食用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销售负责人介绍,现在,通过有序引导工人复工,订单正在恢复中,每天有超过12吨的新鲜香菇发往贵阳、四川成都、浙江宁波等全国各地市场。

返租倒包 产业造血注活力

“现在,我一个人管好几个大棚的生产工作,等再存点钱,我打算今年下半年,返租倒包几个大棚自己干。”在乐平镇大屯村香菇联合种植基地里,今年46岁的朱勤娥告诉记者。

朱勤娥说,现在,每月务工工资平均有2400多元,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加上流转的2亩多土地1600多元,2018年底,家里就顺利脱贫了。

近年来,随着平坝区食用菌产业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在基地务工,积累技术,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主动参与产业。

乐平镇塘约村村民彭红兴是大屯村香菇联合种植基地返租倒户承包商之一。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他在基地承包35个食用菌大棚,雇佣10多个工人管理,到今年1月,就赚了15万元。

平坝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抓手,要“输血”更要“造血”。目前,随着平坝区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返租倒包的形式,将进一步推动过去小农思想转变,让农户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金秋时 张恒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