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古城是一座“卓尔不群”活着的“千年古城池”,因为它不同于全国绝大多数在平地上筑城的古城,它的“城”建在平均高达20多米,最高处达40多米的天然台上,“城”、“墙”一体,因此走遍全国,您很难寻出第二个像鹅池洞一样,是一个由城内穿城墙而过的“大地道”。

这个“大地道”里面宽阔雄伟,由无数的石条台阶“峰回路转”穿城而过,甚至“深切”厚厚的黄土层下数米深的石层直通东河(柔远河)。如今已干涸的地下石洞非常开阔,通过直通河边的洞口,即可平视河面。盛夏酷暑时节,在清凉的古洞内别有一番情趣。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2)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庆阳古城分凤城、皇城、田家城三部分,总长度14300米,其中凤城6300米,相传为夏朝时期周祖不窋所修,距今约3700-4000年时间。据载,庆阳古城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司马迁《史记》的“民赖其庆”中的“庆”字就是庆地庆阳。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3)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4)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5)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虽然现在的庆城古城,早已不是当初的那幅模样。但庆阳古城不同于全国其他大多处于“废弃状态”的历史古城,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历史悠久的庆阳古城,不但没有像绝大多数古城池一样被遗弃。反而从早自夏、周直到明、清,随着河床对两岸及城墙根部的冲刷,历朝不断修缮、城墙高度不断增高,城池向东、西,尤其向北不断扩展、延伸。号称“活着的千年古城堡”。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6)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7)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我们到达庆城时天色已晚,此时的庆城已是华灯初上。庆城与所有古城风格不同,因地处两河交汇处,城距高阜,绝大多数城墙不加板筑,随自然地形削土成城,可惜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为支持油田建设,将南城门楼及沿街数十座牌坊全部拆除。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8)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嘉会门,是2005年恢复重建的。整个景点由城墙、城门洞、城楼等仿古建筑组成,整体建筑为仿明清风格。登上城门楼,可以使您一览南城美景,遐想和感悟庆城的历史变迁。

千年古秘道“鹅池洞”

庆城有八景,最有名的当属“鹅池洞”。曾以“鹅池春水”的美丽景色,倾倒了多少迁客骚人而流传千古,也以“鹅池洞担水不用舀”的军事民用双重功能而功勋卓著。在历史的变迁中,鹅池洞虽然受风蚀雨刷和地震兵燹的破坏,失去了昔日的美丽容颜,庙宇楼阁已经坍塌在滚滚风尘之中,但鹅池古洞尚存,与苍松劲柏一道,依然见证着当年的辉煌盛况。时至今日,任然是人们纷至沓来、访古寻幽的最佳去处。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9)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鹅池洞”位于庆城县城东南古城墙下一平台之上,内连城墙与城内相通,外有天然屏障,与柔远河相通,系原庆阳著名八景之一的鹅池春水所在地,院内有一池与东河相通,昔日池水涟漪,四季不涸,翠柏森立,杨柳成荫,与周祖陵隔河遥望,相传为周祖养鹅之处,实为御防外族入侵而修筑以供城内军民汲水之用。

100年前的清朝末年,世界级探险家英国将军布鲁斯路过庆城,大加赞赏古人修建鹅池洞的构想,他将鹅池洞比拟为挂在峭壁上的鸟巢;他还坐在临水洞口,畅想将士如何秘密地通过这个暗道出击,出击获胜后又如何秘密地潜回城内。

布鲁斯在其名著《走出西域》中给出了全书所走各地最高评价。他将庆阳城比做大号的爱丁堡城堡,称它是:“最令人神往的”“能与欧洲当时仍能见到时仼何一个古城堡相媲美”。对庆阳城墙印象深刻,说:“城墙非常坚实,甚至拖到这里来的新式大炮都很难摧毁它们”。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0)

被困孤城如何取水?请看古人大智慧

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五世孙后稷名弃,传袭到不窋后,不窋弃农官到了北豳,北豳也叫北荒,就是今天的甘肃庆阳。不窋到北豳的时候,他的儿子鞠陶已经长大成人,在不窋去世后,鞠陶做了周人的首领,也就是周人投奔北豳之后的第二代首领。鞠陶是北豳真正的开拓领导者,为周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1)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传说,有一年北方狄羌部落为占领草场,首领率兵南下。他们利用涸水季节,淌过城外河水,将不窋城团团围定。城中人赶快关闭城门,不让敌人进城。由于不窋城是削土为城,四面城墙坚固峻峭,敌人再攻无济于事。但是敌人占领城外水域,想以断水为计,将城内的居民困死。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2)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面对这个重大难题,鞠陶率领着一群人在城墙上走来走去想办法。当他走到鹅池边上时,忽然有了主意。他对部下说:"我们把鹅池里的积水放掉,从池底挖一个深洞,将这个洞直挖到东河的河心,这样河水就会自动流入洞中。这个洞就变成一个深井。洞口的上端就在城垣边的台地上。敌人上不来,我们却可以从洞中取水。"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于是一场挖洞取水的战斗打响了。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3)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鞠陶整天领着10多个人,挖土的挖土,搬石头的搬石头,经过半月劳累,洞子终于挖通修好。东河的水神不知鬼不觉地流入洞中,人们沿着洞中的石阶下到洞底,然后打上水又从洞中担上来,城里居民吃水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敌人将不窋城围了20多天,见城门仍然紧闭,自己也缺粮少食,也就自动退去了。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4)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由于原先这里是鞠陶的养鹅池,如今有了洞,人们就叫它"鹅池洞"。几千来,鹅池洞的故事一直流传在民间,鹅池洞的遗址尚存。人们称鹅池洞是庆阳城的三大宝之一。即:"石头垒墙墙不倒,河里掏柴烧不了,鹅池洞担水不用舀。"鹅池洞也成为庆阳的八景之一,即鹅池春水。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5)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至于鹅池洞到底是不是周祖不窋养鹅的地方,谁也说不清。但周先祖不窋在庆阳期间教民稼穑,陶复陶穴,畜牧蚕桑,和戎睦邻,修其训典,筑城拓边,以其灿烂的农耕文化而彪炳史册却是不争之事实。就连美丽的凤城,据传也是周祖不窋带领先民削土为阜而建的,故有“八百王基自此兴”“庆阳亦是先王地”的不断赞誉。而那“周赧王坐庆阳龙脉斩断”的美丽传说,似乎更让“四面青山欲滴翠,双溪绿水自长流”的庆阳古城池,有这么一个养鹅的地方,也在情理之中。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6)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传说归传说,我们还是要尊重事实。据《庆阳县志》记载:“唐末从事李可新修筑用以汲水,以防外族入侵时城内饮水之用”,这在清邑人贡生刘铣《重修鹅池洞庙记》中就可证实:“昔人思患预防之意,依山凿洞,量地为池,水虽在外,内能汲饮,使一城之人遇变故而不以渴为害,其用意至深远也。”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7)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可见鹅池洞的主要功能是防侵略以便城内居民饮水,是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城防设施。由于洞道隐蔽在城中,外敌一般难以知晓。当大敌当前,围城数日,城内军民是不会断水的。看来聪明的古人匠心独具,具有极强的防患意识。后来在南宋经略安抚使施昌言、明指挥孟侃、清宣统二年知府善昌的不断加固重修,一直保存了下来。现因水土冲刷,河床降低,致使泉水已干,造成了今天的有名无景、有池无水的尴尬局面,实在令人惋惜。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8)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鹅池洞,这个曾让庆城人骄傲的风景名胜,在历史的沿革中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在岁月的变迁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迹斑斑的现实中集聚着传承的力量。如果您有兴趣,何不到此走走,闲话胜景,忆思先贤,陶冶情操。看了以后,相信您会有新的感触。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19)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在底洞南壁,遗存有宋、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7方,著名的有嘉靖王荩“观鹅池诗”石刻。

庆阳石门栈道古人行(千年古秘道庆阳)(20)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摄影:卢清国

清代庆阳知府善昌诗曰“古寺半崖悬,楼台跨涧边。水潆百炼曲,山抱翠屏云圆。”其殊胜可见一斑。今时虽繁华已落,但于这深沉寂静,掬一捧清冽,抛向幽明光影,水珠飞舞之中四千年仿在这一瞬。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 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除此之外,我还提到了...

美食佳酿:

庆阳饮食以面食、牛羊肉为主,口味厚重

特色购物:

庆阳的黄花菜、甘草、杏干、白瓜子等农产,远近闻名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清风视界 更新:2019.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