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
今天中国城市变化非常迅速,很多人都说,其实他们都找不到二三十年前自己居住的地方了。
是的,过去几十年,中国很多城市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建国初期有的城市人口也就是百万左右,到现在人家已经是千万级别了。很多当年荒凉的地方,现在都是繁华的市中心了。
这一点还真是很有意思,相对于古代,今天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简直是太快了,古代一个大王朝好歹也两三百年之久。
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很多大王朝的都城可能几百年规模都没有大的变化,几百年间人口都没有飞速的增长,这跟当代简直是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咱们这么讲吧,在古代什么样的人是最容易人口流动到别的地方居住,甚至扎根下来的呢?
一个是商人一个是官员,尤其是官员,不管你是从全国哪一个偏僻小村考上来的,随着你的官职越做越大,你最终肯定是要到都城去工作的。
而且在都城工作很多年,会不会有人就此就扎根下来变成这个京城人了,以后一大家子都带过来呢?
有,但是数量非常少,中国大部分古代官员有一个致仕的概念,什么叫致仕?大概类似于我们今天退休的观念。
只不过你今天一个外省人在北京上了大学做了官,60岁退休之后,大概率你可以在北京继续生活下去,你的全家都会到北京,古代不一样。
古代大概是70岁致仕,致仕退休之后,很多官员会选择告老还乡,不管你以前担任过多么重要的职务,不当官了之后就会回到家乡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古代中国人确实乡土宗族观念非常重,大部分我们是宗族聚居的,我们今天的南方很多村落还有祠堂,我们可能是上百年来,十几代人都聚集在一个地方居住。
中途如果有一个人科举考上了功名,到全国各地当官,最后到北京当了大官,等到他70致仕那一年,他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居住的,因为家乡才是一个人的根。
而且作为中央高级官员,你如果留在当时的京城,说实话伴君如伴虎,说不定哪天又有什么政治斗争把你牵扯进去。
可是回到家乡不一样,作为中央高级官员,跟皇帝都天天见面的人,现在回到家乡了,朝廷也是恩育有加,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家中的族长。
而且退了休的人对整个家族还有义务,还要管理整个大家族,要提携后进让他们也去读书参加科举,让家族兴旺人丁不断。
慢慢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大量从中央退休的官员,不会在京城继续居住下去,而是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成为一个士绅阶层。
以前我们讲皇权不下县,什么意思?就是说中央政府权力再大,也不会雇佣那么多官员,县以下都是靠乡绅自治的。
而什么是乡绅阶层?有很大的一个来源,就是各级政府致仕退休之后的官员,这样官员退休之后回到家乡,一方面繁荣建设家乡;另一方面不会对京城造成人口聚集的负担。
要不然你想,如果每一个中央官员退休之后都在京城定居,把一大家子的人都带来,一个大王朝两三百年那得多少人?京城会早就臃肿不堪了。
所以正是有这样一个传统,京城才不会变得那么拥挤,而且大量的官员自己挣的钱也好,自己捞的钱也好,他不会在京城买房子,在京城买房子太露富了,你有多少俸禄?
而且在京城买房子,你致仕之后你又不能住,你还要回到家乡,所以大量的人会把钱花在家乡,这样对于古代各个地方经济的平衡也是有好处的。
原作者:李承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