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占位的护理诊断(颅底肿物一例答案揭晓)(1)

临床病史

患者:女,21岁

现病史:患者2年前出现右侧头痛,原因不明,5月前右侧面部开始出现间歇性抽搐,3月前出现右颈部肿胀,可触及右颈部乳突后下方肿物,伴右侧舌肌萎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进行性声言嘶哑加重。

查体:右侧面部有间歇性抽搐,右侧软腭抬举无力,右侧咽反射迟钝,伸舌右偏,右侧舌肌萎缩。

大脑占位的护理诊断(颅底肿物一例答案揭晓)(2)

影像学检查

大脑占位的护理诊断(颅底肿物一例答案揭晓)(3)

大脑占位的护理诊断(颅底肿物一例答案揭晓)(4)

大脑占位的护理诊断(颅底肿物一例答案揭晓)(5)

大脑占位的护理诊断(颅底肿物一例答案揭晓)(6)

大脑占位的护理诊断(颅底肿物一例答案揭晓)(7)

大脑占位的护理诊断(颅底肿物一例答案揭晓)(8)

大脑占位的护理诊断(颅底肿物一例答案揭晓)(9)

手术病理

手术所见:肿瘤位于颈静脉孔区,将枕部硬脑膜推压向内侧,呈实性,质地脆韧不均,有粘液和囊性变,部分有假包膜。颈静脉孔区及颞骨岩部颅骨受侵破坏明显。于茎乳孔探查发现面神经受侵、菲薄。

病理:软骨组织来源肿瘤,可见骨壳形成,软骨细胞不成熟性增生,局灶伴骨质浸润,考虑高分化软骨肉瘤。

大脑占位的护理诊断(颅底肿物一例答案揭晓)(10)

讨论

定位诊断:定位诊断对颅底肿瘤十分重要,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好发病变。本病例定位为颅底脑外的病变,跨颅内外生长,主要位于右侧颈静脉孔区,侵犯颞骨和舌下神经管。而此区域最常见的肿瘤有颈静脉球瘤、神经鞘瘤和脑膜瘤,少见的肿瘤十分多,有软骨肉瘤、脊索瘤、软骨母细胞瘤、颞骨鳞癌、转移瘤等。

定性诊断:本病例的磁共振信号特点是病变形态呈不规则分叶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亮信号,说明其内部有囊变、粘液成分多,DWI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混杂不均匀强化。本例CT较为典型,可见多发云絮状、斑片状的瘤软骨,但是年龄对于软骨肉瘤来说太年轻了些,比较少见。颈静脉球瘤T2WI常呈高、低混杂信号,在相对高信号的肿瘤背景内间有扭曲的条索状低信号区,即“椒盐征”,为瘤内扩张血管流空,增强后明显强化,本例病变内可见多发无强化囊性改变,不符合静脉球瘤的典型表现。神经鞘瘤部分可出现囊变,但肿瘤形态多为类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楚,部分呈哑铃状跨颅内外生长,周围骨质破坏不明显,本例不支持。脑膜瘤增强扫描多为明显、均匀强化,部分可见脑膜尾征,本例病变的强化混杂,不支持脑膜瘤诊断。

软骨肉瘤是起源于软骨细胞或间胚叶组织的少见肿瘤,生长缓慢,好发于骨盆、股骨、肱骨及肋骨,发生于头颈部十分罕见,约占软骨肉瘤的10%,头颈部软骨肉瘤常累及上颌、下颌及颅底。肿瘤内可见骨化及钙化,呈溶骨性或混合性骨质破坏,部分病例可见典型弓-环状钙化,对骨膜“扇贝样”压迹。病理上见软骨分化,可伴黏液样变,钙化,骨化;免疫组化:Vim和S100蛋白阳性。组织学分级有助于判断肿瘤生物性行为和预后。 

Ⅰ级:与软骨瘤相似,由软骨基质、软骨母细胞构成,仅有轻微异形性,核分裂罕见。软骨细胞小,核致密,仅少数核轻度增大,基质主要是透明软骨基质。有时与良性肿瘤的鉴别较困难,当出现肥硕或双核的软骨母细胞时提示是恶性。钙化,骨化明显。

Ⅱ级:含中等大小核的细胞多,双核或多核细胞增加,细胞丰富程度增加,尤其在小叶周边区软骨基质趋向于黏液性,透明软骨减少。核分裂仍较少。

Ⅲ级:高度富于细胞。细胞多形性明显,有显著的梭形细胞,小叶周边见肉瘤样梭形细胞,核分裂多见,软骨基质倾向于黏液样,少见含软骨陷窝的软骨基质。可见大片坏死。

来源: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