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凸凹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成都作家凸凹用诗给工匠(1)

凸凹

作家凸凹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成都作家凸凹用诗给工匠(2)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在2019岁末,一本名叫《劳动万岁》的诗集,成为四川文化圈关注的一个焦点。11月30日上午,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颁奖典礼上,“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发布。其中凸凹的诗集《劳动万岁——为129名中国工匠造像》,荣耀上榜。之后凸凹受邀前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单位分享创作心得,反响甚好。12月5日,一场名为“走近工匠”的《劳动万岁:为129名中国工匠造像》研讨会,在洛带举行。成都市作协主席、《青年作家》和《草堂诗刊》执行主编熊焱,省作协创作研究室主任马平,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蒋蓝,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黎正明、童剑,川大教授张放,以及吕历、王国平、苗勇、李银昭、杨跃俭、刘晓双、赵剑锋、李扬舟、李雪、张语婷等作家、诗人,一起研讨会。来自航天技术,文献修复,汽车修理等几位到被书中写到的工匠代表,也来到了研讨会现场。

为129位工匠每人写一首诗

凸凹曾经在“三线”建设领域工作23年,把最美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三线”。到今天,凸凹一直称自己是“三线人”。所以,当他接到为工匠写诗的邀请,他马上答应并很快意识到,这正是他自己内心想要写作的方向。之后他一一采访、深入了解,集中精力,最终为129名当代工匠每人写了一首诗,每首诗十二行。这129位工匠皆为全国各产业队伍中的佼佼者,多系获有副省级及以上荣誉的能工巧匠、专家或发明家,不乏具有国家级水准的赫赫有名的“大国工匠”。最大的86岁,最小的26岁。他们来自航天、航空、电子、机械、工艺美术、戏剧等众多行业。

《劳动万岁》(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年9月)系四川省作家协会2019年度重点扶持项目。本次活动由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办公室、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龙泉驿区委宣传部、区总工会主办,由成都市龙泉驿区文联、洛带古镇客家文联承办。

在由马平主持的研讨会上,凸凹首先对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办公室对《劳动万岁》给予立项及召开这个既属高档次、又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表示感谢,然后他讲述了自己写这本诗集的缘起过程,以及他为工匠写诗的原则。比如他的每首诗,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不是笼统概括写一个工种。”

作家凸凹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成都作家凸凹用诗给工匠(3)

张放(左)、熊焱(右)

用诗给工匠“画像”,在整个诗坛,也不多见。诗人熊焱发言说,劳动是美好的,劳动者更是美好的,有自己特别突出一技之长的工匠,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这种美好要用诗歌来表达好,是很不容易的。在短小的篇幅里,写出一个个劳动者的神韵,更是极其艰难的。这对作为“文字工匠”的诗人凸凹,提出了很大挑战。但是他成功地从大地、长天、厂房、车间里里提炼出了优秀的诗行。熊焱还尤其提到,凸凹在诗集中提到的很多工匠技艺,“都非常宝贵。比如不同品牌的酿酒工艺师, 他都写出了微妙的差异。”

诗人“再次回炉,再做一回工人”

作家凸凹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成都作家凸凹用诗给工匠(4)

马平

马平阅读《劳动万岁》这部诗集,视角很独特,“我是当小说来看的。因为这部诗集里充满着人的故事,劳动的美。” 让王国平感到佩服的是,写那么多人物,“要每首诗都写出新意,是很难的。但凸凹在每一首诗中都找到了诗眼。”张放教授则以“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一一从《劳动万岁》谈文学审美为题,作了理论性颇强的发言。蒋蓝则从古典到现代的诗歌传统角度,梳理了劳动入诗的脉络,他提到李白曾写一组诗《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非常罕见。“凸凹劳动诗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打通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历史壁垒,将劳动呈现为一个人毕生奉献出的体力、心力、脑力,彰显了构成劳动的全方位斗拱与细部,呈现了“力与美”“智与美”的交响。凸凹的诗歌,让我们清楚看到,这个世界上最纯洁、最深刻的美,都来自大地的劳作,来自前赴后继的劳动者。”

作家凸凹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成都作家凸凹用诗给工匠(5)

蒋蓝

吕历在发言中谈到,用诗歌为129名中国工匠造像,这是一个创作主题非常鲜明的“宏大叙事”,诗写的高度本身决定了诗写的难度,稍不注意就会落入“假、大、空”的窠臼。“但凸凹高质量地保证了129首作品近乎完美的诗意蝶变,为新时代诗写正能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参考。”彭志强则认为《劳动万岁》,是新时代新工业诗歌的一个探索,“凸凹工作经历丰富,其中就有多次参与工业生产和管理的工作,他熟悉工人,也尊敬工匠,感情很深,所以笔走游龙,写来如鱼得水。我理解,他写这部作品,就是再次回炉,再做一回工人。”李扬舟在读凸凹这本劳动万岁时,注意到每个人物都是十二行,不偏不废。“我猜想作者在规划这本书时,就像一个高级手艺人在思忖一个精密的尺寸。十二行诗,加上标题和简介,刚好一个页码。但同时,这个十二行,也把作者逼进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空间,值得庆幸的是,凸凹先生能够游刄有余地在方寸之间展转腾挪,成功画出了笔下人物的摇曳生姿。”苗勇发言提到,“在凸凹内心,住着129名工匠,他洞察纤毫,情郁于中,动笔甚微,诗已入人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