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弘毅说历史,原创文章,请勿抄袭

何为幸福?

幸,吉而免凶也。福者,备也,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谓之备。

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是健康、长寿、境遇和生活称心如意。在儒家学派里,幸福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古天乐成功的感悟(如何获得幸福感)(1)

孔子

孔子的“德行幸福观”

孔子认为欲望是人的根本属性。

《论语理仁》: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而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幸福不仅是感官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获取,与物质快乐相比,精神上的快乐更加重要,拥有美好的德行所获得的幸福感远超个人欲望的满足,是一种道德幸福。

孔子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古天乐成功的感悟(如何获得幸福感)(2)

孟子

孟子的“君子之乐”

孟子在继承孔子幸福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君子之乐”。

君子之乐有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认为幸福有三种,家庭幸福、德行幸福、个人价值幸福。一个人如果拥有完整的家庭、具备良好的品德、在工作中可以实现人生价值,那么他就是幸福的。

孟子对德行幸福有进一步解释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为四体,分别对应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有具备这四种心,才有人性,是真正的人。有了这四种德行,行事处事才会从内心中生出愉悦的感觉,也就是幸福感,可谓修身养性。

古天乐成功的感悟(如何获得幸福感)(3)

孟子对物质幸福也有阐述

孟子曰: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从这里看出,幸福感即来自德行的精神层面,又来自人欲的物质层面,两者为和谐统一的关系。除了个人获得幸福感外,更要让国家的人民获得幸福,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对儒家的幸福观做了整体构筑,建设了儒家的最理想的幸福境界。

古天乐成功的感悟(如何获得幸福感)(4)

荀子

荀子进一步提出:人性好利,以义制利、义利两得的理性幸福观

荀子曰目好色、耳好闻、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后而生子者也。

荀子认为,人的欲望是一种生理本能,生而有之,故追求物质与感官的快乐是正常的。当人获得利益时,内心中会产生满足感,从而获得幸福的感受。然而,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去争取利益,势必产生争斗,不把握好分寸的话,情况会越来越糟,产生不可控制的恶果,使人们的幸福感极度下降。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这也是荀子哲学上提出的“性恶论”。如果人的本性与欲望任其发展,不加以节制,势必产生坏的心性。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荀子提出了“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荀子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人之欲利,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何为义?义,处事有度,行为适当,即道义。

《韩非子·解老》:“义者,君户上下之事,父子责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贫,子事父宜,残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

当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遇到利与义的冲突,两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荀子主张利益与德义兼顾,即能使人能感受到“道义”带来的快乐,又能拥有获得利益的主观愉悦感

荀子又强调先义后利。道义与利益发生严重冲突时,选择道义还是选择一己私欲是判断一个人善恶的标准,也是能否获得幸福的标尺。以道义为主,用道来指导人的行为,以公义胜私欲。

荀子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以义立身的人,荣耀相随,处处通达,即为,荣者常通。以利立身的人,耻辱困扰,困窘交加,即为,辱者常穷。通达顺利者就可以制于人,窘困者受制于人,因此以义制利可以让人获得更大的幸福。

荀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儒家的幸福观提高到新的层次。即肯定幸福中的物质需求,又强调德行道义的作用。给获取幸福的行为制定了标准规范,让追求幸福的脚步更为稳健,追求幸福的目标更加清晰,实现义利两得的幸福结局。

现代社会对幸福感的定义

现代对幸福的主流定义为:人们的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时的感觉,这种精神上的愉悦为幸福然而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把快乐当幸福的误区,过于执着快乐,会忽视责任与担当,从而在追求享乐中迷失自我,最后酿成祸端。

古天乐成功的感悟(如何获得幸福感)(5)

2019年7月3日,谭某醉驾玛莎拉蒂,追尾宝马车,导致宝马车自燃,酿成2死1伤的惨剧。这是只执着于快乐,而不顾德行道义的典型案例。把感官的快乐当成人生的目标,只满足个人的享乐私欲而没有“义”来约束,结果只有害人害己。福由德定,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必自伤。

儒家先义后利的幸福观给当今社会的启示

正如荀子的“性恶论”所说,欲望不可以绝对满足,因为顺从欲望发展的结果是“恶”,但又不能完全压制,因为欲望是人的本能。适度的节欲才是正道,如何做到适度?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荀子正名》: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诺也。

儒家幸福观的本质为:欲望—道德—幸福。这是一个人获取幸福的过程。欲望是人性的追求,道德是规范欲望的手段,即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最后达到幸福的目的。

古天乐的儒家幸福观

古天乐成功的感悟(如何获得幸福感)(6)

众所周知,古天乐拥有财富、名望和地位,但他没有贪图享受,而是默默无闻的行善多年,这与儒家的“以义制利”不谋而合。他在积善成德的过程中,幸福感也随之增长,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达到和谐统一,从而获得义利两得的完美幸福。古天乐的幸福观值得世人所借鉴。

希望这篇文章给幸福迷茫的人一些启发,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