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弓箭骑射,所以经常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清代的阅兵仪式称为大阅。皇太极在天聪六年(1632年),举行了第一次军事大检阅。

清朝阅兵仪式(八旗兵接受皇帝的检阅)(1)

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在顺治十三年、十四年两次举行大阅,但是规模相对比较小,只不过是检阅骑射、演练围猎等。真正用于实战且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是康雍乾三朝。康熙帝在位61年间,举行了12次大阅。特别是在康熙三十年至康熙三十四年连续5年举行大阅。

康熙帝大阅,整肃八旗兵队伍,训练红衣大炮、火器营鸟枪骑兵、火器营鸟枪步兵、前锋护军、骁骑营兵、应援兵等的配合。从康熙帝开始,大阅即为了整顿军队,也为了威慑敌军。

为了一举剪灭噶尔丹反叛势力,康熙三四十年(1695年)在南苑大阅军队,在大阅中,康熙帝反复强调用兵之道、赏罚分明。接着连续5年大阅,每次阅兵被邀请而来的臣服诸部无不肃然起敬。康熙朝大阅显示了八旗军队的军威。

清朝阅兵仪式(八旗兵接受皇帝的检阅)(2)

雍正帝在位时举行了两次大阅。乾隆时期,大阅成为制度,当时奏准3年一次,虽然其后未能做到3年一次大阅,但是乾隆朝的大阅规模最大,场面也最为宏观。嘉庆朝只举行过一次大阅。到晚清时期,大阅渐渐演变为军礼,最后成为了纯粹的仪式。

乾隆四年(1739年)举行的大阅大典中,乾隆皇帝从行宫起驾,三声炮响之后,八旗士兵高呼“大清威武”(这好比现在阅兵高呼为人民服务一样),圣驾到南苑之后,乾隆皇帝身披甲胄,腰挎佩刀,乘马试射。据记载,当时乾隆皇帝连射5箭都命中,然后骑战马检阅军队。

清朝阅兵仪式(八旗兵接受皇帝的检阅)(3)

乾隆帝自乾隆四年举行第一次大阅后,便未再按祖制行此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乾隆帝再次举行大阅,其目的是为了向前来降清的哈萨克等部使臣炫耀大清的国威军威。此次大阅用战马13000匹,阅兵数目、器械、营伍的数量为清朝大阅之最。

歼灭大小金川叛乱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再次举行隆重的大阅,满汉文武大臣以及外藩蒙古王公、台吉并哈萨克使臣、金川土司一同观看。乾隆帝这次大阅不仅仅是军事演习,更是示威,对那些妄图分裂的外藩以及臣属部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此后,嘉庆十七年(1812年)举行过一次大阅。对前朝的一些仪式规制做了些调整。比如,将雍正年间定制的自鹿角排列处至检阅台297.5丈、乾隆三十九年自鹿角排列处至检阅台175丈,改为160丈,并写入会典,目的是为了阅视阵势较为明晰。

清朝阅兵仪式(八旗兵接受皇帝的检阅)(4)

清代皇帝大阅经历了从军事演习转换为礼仪,又从隆重的礼仪到简单的形式过程。从皇太极时的红衣大炮、诸贝勒率护军如同对敌一样以及皇太极训谕,要求八旗都统临阵对敌,必须齐整队伍,依令进退等,到康雍乾时期在战前大阅军队,士兵步营阵势训练配合,军事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制定的三年一次大阅的制度没有坚持下来,但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把大阅当做一件重大而隆重的事情举行,地点基本在南苑、卢沟桥、玉泉山一带或者多伦诺尔等地。

清朝阅兵仪式(八旗兵接受皇帝的检阅)(5)

到了清朝末年,也就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时,在江北的某个重要城镇举行了大阅,只不过当时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老弱病残,弓背屈腰,军衣也破烂不堪,看上去像乞丐一般。可见,清末的皇帝大阅,连礼仪也算不上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