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静 高广超 岳致呈

这是农民老刘的十年,是蓑衣樊的十年,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十年。

蓑衣樊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北依黄河,南靠大芦湖,东接淄博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西至天鹅栖息地艾李湖。村子三面环水,湿地万余亩,湖塘星罗棋布,荷叶碧连天,原生态蒲苇满地。

十年前,蓑衣樊村的村民困于“水”,难于“地”。而如今,村民们以“水”而生,靠“地”而兴,每一个人都成为乡村旅游的“追梦人”。鱼虾满塘、荷花飘香、产业兴旺,湿地风貌和慢生活特色,蓑衣樊村享有“万里黄河第一水乡”的美誉,在淄博乃至山东乡村旅游中独具一格,成为乡村旅游中一幅浓墨重彩的“荷塘月色”。

最美不过故地重游邂逅旧时光(黄河水乡蓑衣樊)(1)

盛夏时节的蓑衣樊村,荷花盛开

沉沙池上“原地生长”

68岁的司方汉有了新营生——船夫加导游。他每天开着船载着游客,穿梭于蓑衣樊村和淄博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之间。

司方汉一天要来回运送游客二三十趟。每一次,他都会操着一口方言,给大伙讲起蓑衣樊过去的故事,脸上掩不住的笑意。“你们能想象吗?黄河漫流的泄洪区,原来一片荒芜,引黄沉沙池摇身一变,成为国际慢城。咱蓑衣樊村就生在这样的好地方。”

最美不过故地重游邂逅旧时光(黄河水乡蓑衣樊)(2)

司方汉给游客讲蓑衣樊村故事

说起蓑衣樊的历史,明末清初,樊姓人家在此定居,名樊家村,又由于这里河渠纵横,水边茅草丰茂,人们以茅草编织蓑衣,也被人称为“蓑衣樊”。村里人说,很多人不知道蓑衣樊怎么写,也不知道怎么走,慢慢就叫成了樊家村。

后来,人们逐渐忘记了这里原本的名字,它却因“省级贫困村”出了名。

蓑衣樊村曾多次遭受黄河水的侵袭,产生了大片盐碱地。为澄清黄河水,蓑衣樊村三分之二的土地成了沉沙池,耕地骤减。再加上黄河水的浸渍,粮食收成寥寥,村民只能靠种稻打鱼为生,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增收途径有限。蓑衣樊村成了典型的无工业项目、无致富项目、无集体收入的“空壳村”。

以前日子过得有多苦?司方汉回忆,进出村庄就一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家里的老房子,潮湿难耐。自从上世纪90年代村庄搬迁后,守着优美的大芦湖水库却还是止步不前。到201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蓑衣樊村,生于水,却又困于水。时间流逝之间,沉砂池在沉积,湿地在蔓延,荷花、芦苇在原地生长。

两次回村做乡村旅游

刘树海,两次回蓑衣樊村。

第一次是在2011年,为了让村民有一条“生路”,老刘想带着大伙发展“乡村旅游”。

第二次是在2020年,老刘辞去副镇长,回村当起职业农民,希望带着蓑衣樊一起红。

最美不过故地重游邂逅旧时光(黄河水乡蓑衣樊)(3)

老刘是土生土长的蓑衣樊村人

2011年,老刘回到家乡,当上了这个“省级贫困村”的村支部书记。原本,他跟村里年轻人一样,因为没有出路,选择离开了蓑衣樊村。他当过邮电局的线路员,当过线路工程的队长,在县城开过快餐店,还创立过医疗器械公司。但是,他一直想回老家。

老刘回村以后,做了一件大事——改名,樊家村变回了蓑衣樊村。

那段日子,老刘天天去湿地附近转悠。老刘不甘心蓑衣樊村守着这么好的资源却没有出路,于是他想带着老百姓摸索出一条新路——乡村旅游。

说起发展乡村旅游的源头,老刘坦言这来自一次不服气的考察,“有一次出去参观学习,看见人家的村子里,周六周末来游玩、吃饭的这么多,而且论生态环境,比蓑衣樊村差远了,当时就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搞乡村旅游?”

考察回来后,老刘四处找门路、要政策、求支持,也找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后,更加坚定了蓑衣樊村搞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不过,老刘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很模糊,附近村子并没有发展乡村旅游的。面对每家不足一亩地的现状,老刘想到了土地流转,土地由农庄统一种植管理,从而解放出村里的劳动力。后来蓑衣樊村修了路,搞了基础设施建设,做了绿化管理。

但是,“乡村旅游”是什么?谁来这里旅游?乡村旅游有啥好?老百姓一片质疑。

到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的游客每天络绎不绝,但是大家看看风景就走了。老刘说:“在这么一种环境下我们要干什么?我们在家门口能干的事情,那就是农家乐。”

最美不过故地重游邂逅旧时光(黄河水乡蓑衣樊)(4)

许延兵开了一家农家乐

许延兵的姐姐是村里第一批“下水”做农家乐的村民,看到姐姐“吃上”了红利,他也铆足了劲儿想开农家乐,让大伙尝尝地道的蓑衣樊美食。许延兵做的黄河鲤鱼,可谓是一绝。大火翻炒,浇上汤汁,一盘香色诱人的黄河鲤鱼端上桌。许延兵的农家乐最火爆的时候,一天有百十口人来吃饭,一天能赚上几千块钱的收入。

渐渐地,到慢城游玩的人,都寻着味道来蓑衣樊村的农家乐吃饭。蓑衣樊村的农家乐办得热火朝天,最多的时候有50多家。“全国最美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特色旅游村”的荣誉,成了蓑衣樊的名片。那时候,大伙觉得,这大概就是“乡村旅游”吧。

带着蓑衣樊一起红

当蓑衣樊村的乡村旅游打开局面时,老刘也迎来人生新的机遇。

2016年底,淄博市高青县从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中选拔镇领导班子成员,老刘的笔试、面试成绩名列第二名,从60多人中脱颖而出。

老刘考上了镇公务员,经过组织考察并达到任职条件后,2017年元旦,他上任常家镇副镇长,分管农业领域。2019年,他担任常家镇党委委员。

2020年6月18日,老刘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折——主动卸去淄博高青常家镇副镇长职务,回到蓑衣樊村做回农民。

这样的经历可谓传奇。老刘说,“农民是他的人生底色,我内心扎根农村,还是放不下做乡村旅游的情怀。”

最美不过故地重游邂逅旧时光(黄河水乡蓑衣樊)(5)

司方华在家开民宿

在他离村的三年里,村里开始发展民宿。今年64岁的司方华,从2017年就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在此之前,他种过地,打过工,收入都不高。59岁那年,他重新“创业”,投资三十万经营旅馆,现在“坐拥”两个院子,包括4个标间、2个套房。他说:“这都是乡村旅游给咱带来的福气。”

村里的民宿大多是夫妻经营,他们一年能有十几万的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不仅能够吃到美食,还能住了下来。

最美不过故地重游邂逅旧时光(黄河水乡蓑衣樊)(6)

老刘想带着蓑衣樊一起红

为了更好地带动蓑衣樊村发展乡村旅游,老刘又出新招。老刘“自封”了一个新岗位,大芦湖农庄职业农民兼“庄主”,他想要带着这个黄河水乡一起红。

“大家都看到乡村旅游这条路好,很多地方也正在搞,同质化的问题也在显现,三年来,蓑衣樊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是在我看来,变化不大就是最大的问题,干事创业,不进则退。”谈起未来的发展,老刘语气坚定。

老刘闲不住,总想把乡村旅游“折腾”出个样子来。今年,他又增加了新项目,在两方池塘里养黄河鲤鱼,承包土地经营菜园,建成研学游基地。

蓑衣梦,黄河情

老刘关于乡村旅游的梦,已经不是梦。湿地风貌和慢生活特色,使蓑衣樊村成为乡村旅游的翘楚。

老刘有了新目标,要做职业农民,为此,他请人把农庄里所有的草帽上都写上“职业农民”四个字。在刘树海的众多身份里,他最喜欢“农民老刘”。他说:“我认为农民老刘,会是一直不变的,是最真实的,也是我最喜欢的。”通过外出学习,老刘对职业农民也有了新的认识。过去的职业农民,指的是农民的职业化。现在,职业农民是把农民种植的产品用经纪人的方式销售出去。“要成为高素质农民,就要在带动农民干好工作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个人价值,让土地多发展绿色生态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土地价值。”

在老刘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字,上面是苏东坡的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农民生活,老刘乐在其中。对乡村旅游,老刘乐在其中。蓑衣樊村的老百姓亦是如此。

蓑衣樊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司国营介绍,2020年初,蓑衣樊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高青蓑衣渔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以资金、资产等多种形式入股。合作社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导,收益扣除10%公积金,支付日常运营费用后,按股分成,预计可带动旅游产业从业人数逾百人,全村年增加旅游收入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

最美不过故地重游邂逅旧时光(黄河水乡蓑衣樊)(7)

荷叶碧莲天

在蓑衣樊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添一朵荷花,增一片新叶。如今,蓑衣樊村旅游产业从业人数达200余人,村集体收入迅速增加,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关于乡村旅游,老刘生出新观念。“现在的乡村旅游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不光是吃住行游购娱,现在吃要吃得好,住要住得舒坦,玩要玩出心情。做旅游本身就是要新,要奇,要无中生有,要不断更新和进步。”

文化是底气,生态是底色。蓑衣樊村距离黄河仅一公里,老刘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老刘总想把这里的生活习惯、劳作方式、传统文化,把蓑衣樊村宣传出去,把乡村旅游做好,让大家看到黄河水是怎样养育这一代一代人的。他说,我们要抱团发展,就像沿黄流域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发展的“风口”,相信常家镇、相信蓑衣樊一定能“起飞”。

谈起十年来,蓑衣樊村发展乡村旅游,老刘感慨:“说实话,这一路上还是比较心酸,因为选择这条路太难了。乡村旅游是一件持续的事情,我是坚定不移想做这件事情,遇上了天鹅湖国际慢城发展,借助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赶上了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我相信有一天会干得更好。”

黄河故事流动不息,蓑衣水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中,绘出了一幅“荷塘月色”的绝美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