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媒体上今天说,“隔夜茶不能喝,会致癌”,明天又说“剩菜不能吃,容易产生亚硝酸盐,致癌”,过几天又出来辟谣,以致让人无所适从。再比如,这个医生说,要多走路,每天至少一万步以上。但马上又有人出来说,走路多了伤膝盖,会导致腿伤,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残废……诸如此类的知识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在一定条件下都成立,但具体到某个人,则不一定都适用。对于不同的人,其适用的范围有差别,就像治病,同一种药治疗同样的病,对待小孩和成年人就有不同,对“量”的要求会严格。
鉴于此,医学领域的科普有种调侃的说法就是“抛开剂量谈下毒,都是耍流氓”。从医学角度看,无论是吃药治病,还是补充营养,都离不开量。这个量,就是一种科学的处理事务的态度和方法,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科学思维的表现。从知识和原理的角度看,某物或有毒或有营养或能治病,都是科学知识,都是事实。但这种科学原理或事件的成立,具有严格的条件。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些条件,依据条件做出具体的正确的判断、选择和决策,才是具备科学思维、真正能够运用知识的人。否则,知识不一定有用,有时甚至有害。正因为这样,知识离开思维,就不能转化为智慧,而不能转化为智慧的知识,就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所以,科普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提高公民的能力,而对于社会领域、区域环境来说,科普的目的要致力于改善环境,形成科普生态和科学文化。
图源:baidu.com
虽然思维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人都会,但科学的思维能力不一定人人都有,这种能力的差别很大。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过程,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用以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不仅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构件,也是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的重要技能。
思维还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构思、联想、记忆、判断等相关心理活动,具有潜在性,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并且具有层级性和价值导向性,即有高低好坏、简单复杂之别,而且,思维的结果主要通过行动来反映。从思维层次看,人们习惯于较低层次的思维,因为简单,不费脑子。一般地,我们可以把一些简单的思维形式归类为线性思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单归因,也就是直线推理;二是经验或一维评判。这种思维形式得到的结论可以偶尔正确,时常觉得有理,但多数情况下问题很多。比如用单一指标反映系统状态,很可能影响系统的整体发展。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灵的重要特征,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提高。正确的思维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破坏性思维可能导致自然的破坏、社会退化。因此,崇尚、树立正确的思维,无论对于个人、集体、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正确的思维从哪里来呢?
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的运用,但运用于思维的知识不一定完全是靠学习、教育和传承而来,有时更多的与经验、经历、环境、历史和文化有关。思维既是一种认知、知识的运用,更是一种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地,有了更多的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思维,而更深的思维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本身虽然是个体的财富,是个体行为的先导,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的累加达到升级的效果。
在人类群落产生的低级阶段,其思维方式也比较简单,无非是为了生存和繁衍,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至多结合环境的变化,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除了简单的生存需求以外,还产生了部分的共有产品。于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进化,除考虑个体和家庭的生存繁衍以外,还产生了种族、部落之间的竞争。
在思维方式上,以及与思维相结合的行动选择上,不仅要照顾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还要考虑族群、部落、国家等共有家园的持续发展。由于存在价值观的差异,不同社会之间的竞争,不再完全取决于个体或单个要素,而要追求一种合力,即把全社会的理念凝聚成合力,其关键就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有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因此,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思维就越重要。
今天,我们处于信息社会、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知识被各种信息裹挟,泛在而泛滥,易得而易错。人人都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接收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别人所影响,又时刻在影响他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来获得他人的认可。传统的物理社会有了一个平行的虚拟社会和精神空间。世界的边界既被扩大了,也被撕裂了。世界中的你,也被分割成现实中的你、网络社会的你、物理形象的你、精神世界的你。
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换句话说,这个时代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最大风险又是什么?我们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如何不被信息的海洋淹没,如何避免丧失自我?这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现实而又深刻的问题。
图源:baidu.com
显然,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可以轻易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但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如果缺乏正确的思维,光有知识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为知识具有工具性、载体性、媒介性;呈现出显性和隐性、先进与落后、促进与阻碍等不同特征。知识的工具性特点,使其可以被用于不同的场合、途径;有不同的学科、领域,可以被不同价值观的人使用。不同的立场、观点,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果。不论知识作为工具和媒介,还是用来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的存续。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已不再是知识而是思维。没有思维,知识甚至不能转化为认识,更遑论技能和创新。
思维是认识的统帅,只有在正确思维的指导下,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产生力量。思维既是知识的生产过程,也是知识的运用过程;既是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信息的加工和增值过程,所以,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知识和信息的价值。
在人类众多思维形式中,科学思维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科学普及不仅要普及科技知识,更要重视科学思维、方法和精神的传播和普及。从科学理论的演化角度讲,科学思维有两个阶段。在研究阶段,设计实验并检验理论;在推论阶段,将所得到的结果解释为支持或拒绝理论的证据,并在必要时考虑备选解释。可见,科学思维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统一。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科技共同体在追求真理、逼近真理的科技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气质,包括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科学方法则是科学探索中所使用的理性思维方法,包括实验、观察、逻辑、归纳、演绎、统计分析、社会调查、评估和判断等。
科学思维作为正确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一方面,我们可以自觉地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等错误;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运用辩证方法,去反对形而上学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眼光看问题,全面动态地把握世界。
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模式,科学思维能够使我们判断事实是否与理论相符合,有利于我们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自然科学各门类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思维的推动。科学思维就像融合剂,不同的民族和信仰的人们可以在科学知识的世界中和谐共存;科学思维是精确的、可以检验的,有普遍的适用性,所以,它能使我们了解假设和推论,臆断和证明之间的区别,能帮助我们增强辨别能力;科学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对待“思维定式”: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式快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被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所左右。
科学思维可以让我们正确对待未知,避免陷入无端的惶恐。如果人类生活在一个自己难以理解的世界上,就如同将动物转到陌生的环境里动物会惊恐一样,人类也会因经常性的惊慌失措而苦恼。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仍然充满未知。面对未知的情况,如果缺乏科学知识就会被所谓的神秘现象困扰,进而导致杞人忧天,传谣信谣,引发群体性恐慌。面对未知,如果我们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就可以运用简单的方法加以评估和判断,就可以正确应对,避免恐慌。在实际工作中,尽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确保每项工作都取得成功,但毫无疑问,科学思维一定比其它思维方法更可靠,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尤其在某些现象较为复杂、谬误来源极多的学科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这是因为,与科学思维相伴随的科学方法,可以使我们正确地预测未来,把握方向,因而可以减少盲目性,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图源:baidu.com
现实社会中,很多求助于神灵的民众,正是不能很好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而对未知产生恐惧,继而转向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正确理论的指导作用,科学思维的认识功能,科学方法的解决问题功能,以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克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象。科学思维不仅是科学研究和探索中的正确思维方法,同时也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法宝,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撰文/郑念(研究员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
征稿启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