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近4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后,2021年智利经济基本面触底回暖,GDP增长高达11.7%,成为拉美地区经济复苏最快的国家之一。市场普遍预计,智利今年经济增速将放缓,但增长趋势不改。
智利经济的快速复苏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例如疫苗接种率迅速提高、养老金改革持续推进、铜矿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带动出口部门繁荣等。
相较于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大国,智利在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但其经济发展依旧被认为是拉美“样板”,并被称为“拉美地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芦思姮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近30年来智利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模式与发展理念。“智利政治生态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各政治派别在国家核心发展问题上立场趋同。这种特征增进了政府的可信度与政策的包容度,进而有助于投资者对该国政策的可持续性形成正向预期。智利政府还构建了有效的逆周期财政规则与调控工具,以期将公共支出与铜价周期性波动的负面冲击隔离开。”芦思姮说。
此外,智利一向奉行对外开放与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理念,特别体现在对外资的激励以及积极推动经贸关系多元化等方面。商务部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所副所长周密表示,智利积极与各方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借鉴他国的经济社会管理经验,为本国相关领域管理模式优化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些制度安排给包括外资在内的要素流入和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智利将其本国的资源优势充分用于经济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中。
不过,智利近年来也暴露出明显的发展短板。2019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公共交通票价上涨,引发了波及全国的抗议和骚乱,暴露出因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治理矛盾。
芦思姮表示,近年来,智利垄断集团和大企业主的财富不断增加且日益集中,由此产生了大批“被边缘化”群体。此外,智利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社会财富再分配功能,未能缩小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中下层群体的上升通道,使整个国家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在去年底举行的智利总统选举中,36岁的加夫列尔·博里奇当选,成为智利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统。博里奇主张通过提高高收入群体及资源采掘业的税负等方式改善贫富分化。
芦思姮表示,提高税负的举措并非出于排斥私企的初衷,而是旨在通过加强对能源矿产资源的公共投入,使政府在资源价格攀升的利好时期获得更多收益,并提升国家在疫情下促进绿色复苏与私人投资的主导权。同时,博里奇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前期提出的激进主张抽离,回归到智利政府一贯秉持的中间路线。
智利拥有丰富的铜、锂等矿产资源。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进入繁荣期,这些资源的战略价值大幅提升。如何利用好资源禀赋和市场机遇,成为智利未来发展的关键。
社科院拉美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表示,智利可采取措施充分提升矿产在其国内经济和国际供应链中的作用:一是提升铜、锂等矿产资源的国内加工水平,使资源价值最大化;二是增强同国际需求方的直接合作以及对相关价格协议、支付条件与结算货币等条款的协商,确保供应链稳定性,提升定价话语权和国际收支稳定水平;三是吸取铜稳定基金的有效经验,增强锂对国内经济的正向溢出,规避或降低价格风险形成的不利冲击。
近年来,中智经贸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智利最大的贸易伙伴,智利的铜、鱼粉以及车厘子等水果在中国市场上形成较大影响力,中国的高、中、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均在智利市场有一定份额。在投资领域,一批中国企业已经在智利成功运营。在金融领域,中国在智利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此外,智利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拉美国家。
岳云霞认为,中智经贸合作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例如,由于结构性互补和反季节性突出,中智农业合作仍有持续拓展潜力。在金融、投资等领域,中智之间机制性框架搭建良好,具备增长潜力。此外,在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智利在拉美地区的优势较为明显,双方合作仍可继续扩大。
周密还认为,中智经贸合作具有政府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层次互补特点。未来中智之间的合作可以根据两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热点,在数字经济、跨境电商、新能源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基于市场的协同创新,优化双方已有的供应链产业链合作,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强化后疫情时期在各自区域的复苏引领作用。 (经济日报记者 袁 勇)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