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六枝特区西部有一个乡,叫梭戛乡,该乡东北部的高兴村居住着世界上人口最少的民族——箐苗(长角苗),延续下来的丧葬交牛打嘎仪式犹为奇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打鞭牛习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打鞭牛习俗(神秘的交牛打嘎传承仪式)

打鞭牛习俗

在贵州六枝特区西部有一个乡,叫梭戛乡,该乡东北部的高兴村居住着世界上人口最少的民族——箐苗(长角苗),延续下来的丧葬交牛打嘎仪式犹为奇特

该村53岁的村民王兴洪,是个箐苗语、汉语皆通之人,对箐苗丧葬文化了熟于心。

王兴洪说,箐苗老人去世后,子女们都要为他们举行丧葬仪式,整个仪式被称为“打嘎”(“打”是指杀牛,“嘎”是指祭奠,两者合起来,即“杀牛以祭奠”之意)。

王兴洪介绍,箐苗非常团结,只要老人去世,12个寨子的人都会全部出动前来祭奠。老人去世的第二天,在管事的组织下,大家都会上山割茅草、找藤条、砍杉树、桦槁树、竹子等建造嘎房。所谓嘎房即灵堂。是箐苗人的葬礼期间停放灵柩的临时建筑。嘎房对于死者来说,是一把可供遮阳避雨的伞,可使死者平安上路。

建嘎房时,用镢头挖一个坑,这个坑就是埋杉树的地方,这也是建造嘎房的中心位置。嘎房的顶部呈现伞状,中间是一根杉木做的柱子,以此为中心向外搭出一个的亭子状的建筑。亭子的大小基本上能遮盖棺材,并且要略大过棺材的长度,因为举行仪式的时候棺材面前会有不少人哭丧,大一些可以方便人的出入。顶上以青杉枝叶铺盖,并有青藤沿四周的柱子垂下来。这是嘎房的主体建筑。然后,在嘎房的周围,用小木条一圈一圈插在地上,小木条用茅草绑起连成一体,呈现一个篱笆状,并且每一圈都要留门。因为绕嘎的时候要抬着棺材出入。杉木的最顶部还要用藤条绑上两只孔雀,孔雀是老人用茅草编成的,村里人说两只孔雀中一只雄的一只雌的,代表双飞的意思,此外还带有一些引路的意味。

嘎房建造的大小要根据主人家的财力情况,有些建得简单,只形成一圈,能遮盖棺材就行,有些要形成里中外三圈,看上去豪华大气,占地面积多达半亩,规模非常庞大。

按照箐苗长期的习惯,前来祭奠的12个寨子的亲戚都会被安排在寨子上的12户村民家中,一个寨子安排在一户,每一个寨子都有一个管事,专门与主人家的管事接洽,负责这个寨子来的亲戚的生活。

主人家吃完晚饭后,会安排2个帮忙的人背上一壶酒,拿上一根棍子,到接待每个寨子的人家邀请客人前去祭拜去世的老人。

如果不去请他们,他们不会去。到晚上2点钟左右,主人家会再次派2人分别去请客人,先从与主人家最亲的而且年龄最长的一家开始请,客人会相继前来向死者祭拜。

祭拜时,端起一碗饭,提上一只鸡(鸡是煮熟的),到死者棺木前将饭倒在一个簸箕里,将鸡穿成串吊在旁边。这时鬼司说:“某某老人,你的某个亲戚看望你来了,你到阴间去要好好保佑他们无灾无难,平平安安,四季发财。”

紧接着客人的妇女们扶棺而哭,一人(此人是客方找来专门吹芦笙的)拿着长芦笙在棺木边,边吹边跳,主人家请一人击鼓配合。第一帮客人祭拜结束后(指牵牛来祭奠的亲戚)回到原来的地方,第二帮接着来祭拜,依次进行。

按照箐苗的规矩,天麻麻亮之前就得把老人抬到预先建好的嘎房里去。

到嘎房时,还不能直接进入嘎房,要抬着棺木围着嘎房正转三圈,反转三圈,才能把棺木停放在嘎房的正中央。停放棺木时,不能直接放在地上,要放在预先准备好的长条凳子上。棺材摆放好后,主人家要向帮忙的人和在场的老人们一一瞌头表示感谢。

休息片刻,家师会安排一人在棺材的一头摆张凳子,把装有米、鸡(蒸熟的)和酒的簸箕放上面。这时家师开始为死者超度亡魂,用两块竹片在棺材上敲打,边敲打边念(都是箐苗语,外人听不懂)。

然后便开始“交牛”,交牛仪式比较神圣,用搓好的麻绳从牛鼻穿过,主人家家主把牛牵到棺材旁边,家师做完法事,帮忙的人轻轻把棺木盖启开,绳的另一头交由家师放在死者的手上,家师再念叨一番后,就算把牛交给他了。如此重复,有几头牛就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念叨完毕,家师再做法事,慢慢把棺木合拢。交牛的数量取决于死者女儿的多少,包括侄女,一次打嘎40多头牛的现象也不少见。

交牛仪式结束后,便开始绕嘎,由家师率领牵牛前来悼祭的亲戚,手握各种纸扎祭物,围绕棺木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移动,每家牵牛来的亲戚绕完三圈后,就让其他牵牛的亲戚绕,直至牵牛来的亲戚绕完。绕嘎,一说是为死者驱妖逐邪,吓跑野兽,护尸无损;一说是因为死者生前曾勤奋耕种,饲牧养兽,劳作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必须护卫着他(她)们去寻觅“脚迹窝”,让他(她)们把脚印干净地收了去,免得再“回”人世来,找活人的麻烦。

绕嘎结束,妇女们扶棺而哭,男人们便开始杀牛,然后把牛分成若干块,分配到寨上接待客人的各家中招待客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