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山日课断法(度阴山讲了凡四训)(1)

做善人,行善事,以善为因,不问结果,结果会自然而然地随行而来。

而这结果,是福气,福报,是子女安康,事业顺利,家庭稳健。

这是我通读度阴山讲解的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后得到的认识。

袁了凡,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袁了凡这人很有意思,他的名字最初并不是这个,这个名字是他一改再改的结果。

最初他名表,后来又改名黄。

改到叫了凡这个名字,还有个故事。

某一日,袁了凡在慈云寺偶遇了一位,自称得北宋邵雍先生皇极数真传的孔姓老人,老人善卜,他运用占卜之术,把袁了凡以后要经历的人生,包括科举考试的名次、仕途的发展,都一一事无巨细地,用占卜的方式给袁了凡推算了出来。

二十四山日课断法(度阴山讲了凡四训)(2)

老人推算的事情经过实证,没有出现过一次错误,这不免让袁了凡开始深信人有命数、运数,相信东汉大儒王充所说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从出生那一刻就已注定,你想改变,根本不可能。”

他也开始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和命争,和天斗,甚至不努力都无所谓,反正我们以后要遇见的人,经历的事,人生是受苦,还是享福,都在我们出生的时候被上天确定下来,不会有所改变了。

也因此袁了凡对什么都开始看淡。

是呀,人生是因为未知,因为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挑战,我们才觉得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才觉得生而为人还是有意思。

现在,无论我们会遇到谁,要经历什么事,早就被命运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了,既然都安排好了,还争什么,努力什么?

这固化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

没有意思,了无生趣。

可是如果人生是如孔姓老人所说,如王充所说,是早就已经被固定下来的,就真的没有了改变的可能了吗?

穷人就永远是穷人,没有了改变的可能了吗?

如果是,生儿为穷人的人该有多么可悲?

不是,人生有改变的可能。

任何人的人生都没有被所谓的命运固化下来。

二十四山日课断法(度阴山讲了凡四训)(3)

我们的命运是牢牢掌控在我们自己手里的,生而为穷人的人不会永远是穷人,我们可以逆天改命。

也就是,我们的命由己,不由天!

而让袁了凡产生这种认识的,或说改变他思维,心存改名之想的,是一位得道高僧。

1569年,袁了凡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他们两个人在一间禅房里整整静坐了三天三夜,袁了凡,都没有产生过一个妄念,这让云谷禅师很是佩服,他说:“人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因有妄念在心中不断地纠缠,你静坐三天,不曾见你产生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袁了凡对云谷禅师没有隐瞒,不但说了孔姓老人给自己算命之事,还说,“我何时得意,何时失意,何时生,何时死,都成定数,无法改变,即使我有妄念,那也没有什么可以想的了。”

二十四山日课断法(度阴山讲了凡四训)(4)

袁了凡说这话时的表情,作为后人,我们是看不到了,但试想一下,应该大抵就是那种,感觉人生了无情趣,过一天算一天的无聊模样吧?

而云谷禅师听了袁了凡的话,不禁大笑了起来,他说:“我以为你是豪杰,谁承想,你原来是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这话有点伤人,说的也有些无厘头,但袁了凡没有恼,他只是赶紧问禅师为何如此说?

袁了凡问了,云谷禅师便回答他,只听云谷禅师说:“人不可能没有妄想之心,于是终究被天地束缚,怎么能没有定数呢?但只有凡夫俗子有定数;极善的人,定数本就无法拘束他;极恶的人,定数也仍然无法拘束他。你二十年来的人生都被孔先生算定,没有一丝一毫地更动,岂不是一个凡夫俗子?”

话说回来,袁了凡这个人悟性极高,听云谷禅师如此说,他就赶紧问禅师:“人可以逃脱命运的安排吗?”

“命由我作,福自己作。”云谷禅师的话虽振聋发聩,但也令人不解,道德仁义好说,富贵怎么得?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禅师用六祖慧能的话回答了袁了凡。

方寸就是我们的心,也就是,心安就是福田。

二十四山日课断法(度阴山讲了凡四训)(5)

也就是多做善事,多行善果,福报善果自然而然会来。

那什么是善呢?看《了凡四训》之前,我听有人说,善就是慈悲,就是对万事万物的悲悯;善就是愿意舍弃,舍弃自己的钱财,甚至身体,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是善良,毋庸置疑的善良,《了凡四训》里也是这么说的,度阴山解读什么是行善?说的就是,知道他人的不易,以悲悯心去对待,就是大善。

但写到这里,我不禁停了下来,行善积德,是我们谁能明白的道理,可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还能行善吗?

善良就一定能结善果吗?

太多的负面新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不堪。

但我又不禁想,如果这个世界人类没有了善良,会是怎样的呢?

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履薄冰,还是人与人之间,甚至是至亲之间,都没有了信任?

不敢想,想想都害怕。

二十四山日课断法(度阴山讲了凡四训)(6)

没有了善良的世界呀,即使是晴天,也污浊如连绵的阴天。

所以,这个世界还是需要善良的,那现在这个社会,怎么行善呢?

是《了凡四训》的回答:“行善莫惧人言”,是度阴山解读的:舍去贪念、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是从小事做起。

而袁了凡呢,他因为云谷禅师的一席话,茅塞顿开,改名了凡,不想和凡人一样。

多做善事后,他的命运真的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不仅破了孔老先生推断的仕途发展,还在孔老先生断定他无子后,生了儿子。也便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他为教育儿子所写的《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写的很好,可它是文言文,很多人都看不懂,为了让人能看懂、看明白《了凡四训》,知名的历史文化作家度阴山对此书的文言文进行了翻译,并做了翔实的剖解。

也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度阴山讲《了凡四训》’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