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农村。家有五口人,但只有一亩二分的水稻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你拥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本事,本质上还是要看这“螺丝壳”有多大。这么一点地,如果不好好规划,想方设法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上的产出连养活一家人都比较困难。但即使土地面积是如此捉襟见肘,如此珍贵,母亲总会在稻田的一角围出一分左右的地种荸荠。只为秋天村里其他的孩子在吃的时候,我们不致于眼馋。在那物质贫瘠的年代,这也算是难得的美味水果了吧。

荸荠在春季播种,基本上和早稻插秧同一时间。种植的方法也和插秧一样,直接把带着几丝新发绿叶的荸荠直接按到水田里就可以了。剩下的就基本上是让它自生自灭了,直到秋天收获时刻的到来。

当然,从春天到秋天还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只要时间足够,即使是最无趣的事物,总能从中发掘出点有趣的东西的,而小孩子恰恰都有这个天赋。

荸荠的茎秆细长笔直,圆柱状,高约半米,直径2-3毫米,暗绿色,表面光滑,像一根根毛衣针。茎杆的内部有横隔膜,把茎杆内部隔成一节一节的空间,有点像竹节的原理。只要用大姆指和食指捏紧茎杆的底部,从下往上捋,茎杆就会发生“吱吱吱”的声音,那应该是内部横隔膜破裂的声音。小孩子们就喜欢从荸荠田的一头走到到另一头,一边不断地用手指去捋那些茎杆。仿佛是发现了某个大自然的奥密,既兴奋又有成就感。

深秋的时候,荸荠地上的茎杆都已枯黄,都顺滑地倒伏在地面上。像地毯,也像大地梳着一头光滑的头发。小孩子们在这儿照样能够发现乐趣。摔跤打闹、或爬或跳,在小孩子眼里,这一层软软的枯草就是干净的床单,也妥妥的缓冲保护层。如果指掌有力,还可以直接扒开枯草,从软泥地里掏挖几个荸荠出来,直接在旁边的水渠里淘洗了,就可以啃皮吃了。玩够了,吃够了,最后的保留节目就是烧野火。火柴一划,荸荠的枯茎就顺风燎原,烧得噼啪作响,一会功夫就全部烧个精光,地上只留下一滩黑黑的灰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农村的孩子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早就领略到了其中的真义。哪里那么多的野火,不过是顽童们充满生命活力的顽劣之火罢了。

小孩子们对这种放野火的事情是乐此不疲的,田埂上的野草总是最先遭殃,但火势最顺滑的肯定是荸荠枯茎,易燃、连续,因此也更受小孩子们欢迎。但资源有限,有时候需要通过石头剪刀布才能决定谁来点那第一把火。只是白天玩火玩嗨了,晚上往往会尿床,免不了遭大人一顿骂。只是玩火和尿床之间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我现在还是有怀疑。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呢,有时候小时候的窘事不也是一种美好的记忆嘛,刨根问底地科学探究反而少了许多情调。

当然,最开心的就是收获了。大面积的收取需要大人出面,因为荸荠都深埋在软泥之下,需要用“铁扎”(一种挖土工具的方言俗称,有点像猪八戒的钉耙)把泥挖开才行,小孩子没那个力气。提上一个篮子,屁颠屁颠地跟在大人后面,感觉田间吹来的风都是甜的。虽然风己经有点寒了,但小孩子的心情却是暖的。

挖掘的过程就是发现惊喜的过程,大人们只管出力翻土,而把收获喜悦的过程让给了孩子们。泥土翻开,这里有一个,那里有一颗……大人们熟练地用“铁扎”背把大的土块磕碎,哇!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有时候一“铁扎”下去,“嚓”地一声,可以清楚地听到铁刃插入果肉的清脆之声。“坏了!肯定是扎到了。”翻开土块一看, 果然是一个大荸荠被铁刃劈成了两半,断口处翻着着鲜亮的白肉,在黑乎乎的土堆里显得尤其醒目。短暂的惋惜之后很快就会释然。这有何妨呢?更多更大的还在后面等着吧。有时候路上碰到小伙伴,大家就一起跟着去。于是一个个大人挖着,一群群小孩闹哄哄地在周围翻找着,活像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在找食吃。老母鸡负责跐地,小鸡们则只管自己啄小虫吃。场面倒是很有趣和滑稽。

一分地的荸荠一般可以分几次挖,平时吃多少挖多少,现吃现挖才最新鲜。挖来的荸荠当然是先要洗去外面粘着泥巴。农村多河,把荸荠装进小眼网兜,一手抓紧兜口,把网兜浸在水里,用力来回甩动。慢慢地,泥巴褪尽,一个个荸荠就都露出了紫红色的本来面目,光光滑滑地、水灵灵地闪着亮光。

至于吃,那就没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了。因为吃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你可以捧着一大盆荸荠,一个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大快朵颐:一手捏着一个荸荠,一边用门牙在荸荠上啃着。一会功夫,紫红色的外表皮就被啃光了,只剩下洁白的肉质。一口一个,清脆可口,香甜怡人;大家也可以围着一盆荸荠排排坐,边吃边聊,人多力量大,抢着吃也更加有味道。等荸荠吃完的时候,虽然地上一片狼藉,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却增进了不少。吃,一直也都是人类之间维系感情的一种手段。

现在菜场里也能见到荸荠,但我基不会买,因为削皮吃太麻烦,用牙啃皮又感觉不雅观,也不卫生。而那种现成去皮的,我又可以一口气吃不少。这当然不是荸荠变难吃了,而是我们的要求更高了。我们对于于食物的喜爱,己经脱离了那个只论好不好吃、喜不喜欢吃的阶段,卫生、礼仪、方便等更多非自然属性成为食物受不受欢迎的制约因素。吃,已经不再那么纯洁和单纯了,虽然失去了不少单纯、野性的快乐,但精致、文明也是另外一种精神享受。有所失,必有所得。

PS:

荸荠,别名马蹄,莎草科、荸荠属植物。匍匐根状茎瘦长。秆多数,丛生,笔直,细长,圆柱状,高40-100多厘米,直径2-3毫米,灰绿色,光滑,无毛,有横隔膜,干后秆的表面现有节,兼有许多纵条纹。

荸荠是中国的特色蔬菜之一,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茎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尤适于制作罐头,称为“清水马蹄",是菜馆的主要佐料之一;并可提取淀粉,与藕及菱粉称为淀粉三魁,性寒滑,味甘凉,能益气安中。同时地上部的管状叶状茎具有止渴、解热等功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吃荸荠感染寄生虫几率(荸荠)(1)

吃荸荠感染寄生虫几率(荸荠)(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