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阅读感悟(雍也篇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1)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中庸:中,指不偏不倚;庸通“用”,指平常。中庸,即中用的意思,指无过无不及,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至: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也有得当,恰当的意思。

钱穆《论语新解》:“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道家学派也有“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之说。

▲民鲜久矣:民是百姓,民众。鲜是少。

【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中庸来实施德政,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民众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这种美好的生活了。”

【学而思】

“民鲜久矣”一句历来都译为民众很少能长时间行此道。不过《论语》中大多都是要求君子应该如何,很少要求百姓应该怎样做。《中庸·第二章》记载: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论语·颜渊篇》12.19章也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主的品德好比风,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风的方向摇摆。)

因此,本章的“中庸之为德也”是针对统治者而言,“民鲜久矣”则是礼崩乐坏之后,民众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统治阶级用中庸之德来治理国家了。上位者应该做到的事情,不可强加到百姓身上。

《雍也篇》6.27“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弗畔”是不离经叛道,不离经叛道既要求君子走中庸之道,也就是本章的“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之为德也”又承接了下一章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知识扩展】

《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能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会赋予君子地位,万物也会给君子以养育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