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涵《新闻晨报》用一整版的评论来维护自己城市的女孩,一大早,看到这篇雄文时,我得承认我有些始料未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抽水马桶用久了会堵塞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抽水马桶用久了会堵塞吗(为何抽水马桶的便利)

抽水马桶用久了会堵塞吗

文/胡涵

《新闻晨报》用一整版的评论来维护自己城市的女孩,一大早,看到这篇雄文时,我得承认我有些始料未及。

上海女孩被年夜饭吓跑,我原以为只是民生新闻边角料。宽带山论坛名声在外,那张黑乎乎的照片也被人怀疑是老图,至今,整起事件也没能洗清炒作的嫌疑。

大家唱和往来,还是因为过年期间新闻寡淡:不能吐槽春晚,又没别的可聊,一个城里女孩“嫌贫”的故事,同时满足了大家的窥私欲。

可未曾想,假期已经结束,大家还在揪着这未必真实的姑娘游街。不管是抨击者还是护犊子的,都还愤意难平。

但真实的情况是,一个习惯了抽水马桶的人很难习惯在猪圈边蹲坑。此外,再狗血的分手理由我都见过,这个故事里姑娘选择跟谁分手是她的理由,自然没必要下嫁行善。

嫌贫爱富的人很多,对着外地人撇白眼喊人家“硬盘”的人更不少,但这个故事意外地以这种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公开了这种嫌隙。如今看来,很多人义愤至今,是因为这种方式戳了他们的痛点。

这个传说中的“上海姑娘”究竟冒犯了哪些人?

我观察到,跟帖骂人的很多人都在历数自己农村生活的经验。那一桌黑乎乎的菜,仍然是多数人尚未完全脱离的生活记忆。借此,网上甚至开始了一场“晒丑”活动,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老家的土灶、旱厕和剩菜饭。

城里的Jack们在抽水马桶和日本料理之间生活数年的经验,依然抵不过他们对乡土出身的认同。我们正活在一场浩荡的进城时代里,而一个所谓上海姑娘的一次任性,却侵犯了初进城者对出身的敏感。

2014年,上海2425万常住人口中就有外来人口996.42万。在当下中国,几乎所有青壮年都进城成了第一代城市居民。但城市却没能成为他们的心理归宿:未来他们的子女才可能产生对城市的乡愁。就像如今竭力维护上海的很多本地人,追溯三代,可能也是外地村夫。

他们一部分羞于谈自己的乡土出身,但从潜意识里,他们又要竭力维护乡愁概念里的农村,无论旱厕还是剩菜。这几个春节,我们的舆论场都要被感伤的回乡笔记刷屏,就是最佳体现。

如果跳开感性陷阱,客观上来说,我们粗糙的乡村真没什么值得自豪和留恋的。必须承认,中国大部分的乡村生活绝非田园牧歌,而是相当粗陋以至于除了温饱之外再无任何审美可言。

为什么抽水马桶的便利,不能消解掉他们对城市姑娘的愤怒?城市生活显然更美好,但奇怪的是,进城的乡村青年并未因这种美好而转移乡愁,相反,很多人既羞于提起农村出身,又会因为别人的冒犯而口诛笔伐,陷入病态的寻根情绪之中。

多年以前,就有专家提出,城市化应当是包容所有人的城市化,经济发展的现实迫使乡下人进城,但城市却并未显得更包容。从政策到文化上的拒斥,让刚进城的Jack们产生了防卫性的寻根心理。

一些城市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更摩登,对城乡差异目瞪口呆也很正常,但不够包容的应对方式,却是部分城市思维的代表。城市化所产生的矛盾,解决起来还要靠城市自己。

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在后台留言,新京报评论版会择优刊录在“微言大义”栏目,一旦选中即有稿费。

每天一次的推送是不是满足不了你交流的渴望?

谁和你一起看过同一篇文字?你心中的热度和谁同温?

给你直接的思想碰撞,给你勾搭同好的平台,还有潜水的评论大神可供调戏。

只想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扫描下图二维码,加小编微信,进入我们的首批读者群。

从心中的热出发

沸腾:xjb-feit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