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1)

现代社会人人都需要手机,比方说我,如果半小时不刷一下,那么一定“浑身难受”。

但你知道中国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牌子的吗?

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中国公司又是如何一步步打败外来竞争者的?

在眼花缭乱的品牌大战中,中华酷联为何变成了华米OV?

01.三十年风云,中国首秀爱立信

时光回到1984年,彼时的中国国门初开,无数内外淘金者希望在这片热土一展身手,其中就不乏一个叫比约克的年轻人。

他来自瑞典,受通讯巨头爱立信之托调研中国市场,而在与南京邮电部门的商业洽谈中,比约克足足花了12个小时才与总部取得联系,尽管低效的沟通最终让生意告吹,但他却反倒充满欣喜。

因为在比约克眼中,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通讯却如此落后,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通讯市场,将会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2)

1987年,在做足了充足准备后,比约克只身前往秦皇岛,并与地方电信管理局谈成了一笔生意——为秦皇岛打造一套移动通讯系统,附带出售100部,每部售价27000元人民币的手提电话,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大哥大”。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秦皇岛的这套移动通讯系统,也是当时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现代1G移动通讯系统。

那么你肯定好奇,如此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商业事件,为何出现在小城秦皇岛,而不是上海更不是北京呢?

答案来源于二战后美国主导的一场大封锁。

1949年11月,美国在法国秘密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旨在对全球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高精尖技术产品的出口封锁,而移动通讯技术,恰好符合这一条件。

因此,爱立信此举完全是绕过了该委员会,私底下偷偷摸摸和中国进行交易,北京上海太显眼,很容易被商业间谍发现,那么中国最北方的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便成了咱们“薅资本主义羊毛”最佳的地点。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3)

对了,这里小帅纠正一个互联网上流传已久的错误说法。

很多人认为中国第一部移动电话是1987年进入中国的摩托罗拉,这并不正确。

因为摩托罗拉是1987年11月进入的广州,而爱立信的大哥大早在当年7月就进入了秦皇岛,一前一后相差4个月时间,所以爱立信才是中国第一部手机品牌。

俗话说的好,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进入90年代,随着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外国通信企业进入中国,而此时的爱立信凭借先发优势逐渐掌握市场。

1997年,爱立信在中国GSM手机通讯市场的占有率高达34%,尾随其后的是芬兰诺基亚,占比22%,第三名美国摩托罗拉占比12.5%,后面还有日本松下,德国西门子等一众小公司。

那些年,是爱立信在中国最惬意的日子,但殊不知,这份美好,即将在傲慢中丢得一干二净。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4)

02.科健初下场,三星借壳进中国

截止到1998年,中国手机市场共有用户2007万,并且还在以每年150%到200%的速度增长。

所有人都能看出,中国通讯市场是一份急速膨胀的大蛋糕,但在吃蛋糕的人群中,唯独没有中国人。

最先坐不住的是官方。

1998年,信息产业部下达《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文件很长,一言以蔽之,实施“手机审批制”。

任何国内移动设备的生产都要先报备审批,在拿到许可后方可生产。那么问题来了,谁能拿到许可呢?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中国市场当然是中国本土公司优先,比如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康佳手机。

然而这不是重点,因为当文件出台后不久,中国手机市场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以康佳为代表的国产小公司没钱,没技术,但能轻而易举地拿下生产牌照;

另一方面,以爱立信,摩托罗拉为首的外国品牌有钱,有技术,但新款手机的生产审批迟迟无法获得。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5)

不过俗话说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机会,常常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8年2月,一个35岁的中国人在美国亚特兰大,与IBM旗下一家名为康奇斯(Commquest)的子公司谈成了一笔生意,后者出售给前者价值2000万美元的手机芯片技术。

这个中国人叫郝建学,时任中科院旗下科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他打算乘着中国通讯市场的东风,在手机业务上大干一笔。

然而命运似乎跟郝建学开了个大玩笑。1998年10月,郝建学忙活大半年终于做出了科健旗下第一款手机样机:科健KGH——2000。

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是中国通讯事业划时代的创举,毕竟中国人第一次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手机民族品牌。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6)

可在当时却因为各种技术指标不达标,无法通过国际型号认证,被业内人士戏称为“不入流的玩具”,更有崇洋媚外者,借此嘲讽中国永远也做不出像西方一样的好手机。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正当郝建学一筹莫展时,韩国三星抛出了橄榄枝。

彼时的三星规模还不大,在中国手机市场份额还不到爱立信一个零头。

恰逢“手机审批制”出台,三星便打起了“曲线入市”,“弯道超车”的主意。

具体来说,便是在中国找一家科技公司进行合作,韩国三星出技术,中国公司走政策,以“中外合资”的形式一举打开中国市场。

而此时的科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又背靠中科院,自然成了三星眼中的香饽饽。

1999年,“三星科健”在深圳成立,作为国内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科健手机大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之势。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7)

短短一年时间,科健总共上市了包括天王星KGH——6300c在内的五款国产手机。

又鉴于本土优势,科健上至央视下至报纸,左手电视剧右手体育竞技,在眼花缭乱又接地气的宣传攻势下,光1999年科健仅手机一个行业就赚了1亿元人民币。

做生意讲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管科健靠贴牌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摩托罗拉在内的一众外国厂商陆续相中国内代理,郝建学深知唯有自主研发才能挣大钱。

2001年7月,科健首次推出三款国产率达80%的新款手机,第二年科健销量211万台,处在当年历史销量的高峰。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8)

很多人以为这是科健辉煌的开始,但没人料到这竟成了巅峰,因为新的竞争者,正拍马赶来。

03.政策显神威,波导手机露锋芒

说起波导,相信很多80后甚至70后都不陌生。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波导的发家并不在手机,而在传呼机。

1991年,28岁的徐立华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寻呼机台企,一年后和朋友出来单干,恰好这个朋友在老家奉化认识地方领导,经过牵线搭桥,国资和民资共同创办了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

在最初,波导的传呼机业务做得有声有色,1993年4月,徐立华带领团队研发出了第一台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寻呼机,一举打破了外国对中国寻呼机的垄断。

此后的八年时间,波导寻呼机销量从1万台飙升至100万台。

然而那一年全国寻呼机保有数仅为6546万台,在当时人眼里,波导和他不断攻城略地的寻呼机市场,俨然拥有一个无限风光的未来。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9)

但徐立华并不这么想,相反,他认为波导即将大难临头。

寻呼机是做什么的?接收基站发出的讯号,并将其翻译成音响和字符,说白了,寻呼机就是只能接收不能编辑发送的短信系统。

那么很显然,手机的迭代无疑将对寻呼机造成降维打击,看清这个趋势的徐立华立马下令,从1999年起,波导全线转战手机业务。

时间不等人说干就干,波导一手和法国最大手机制造商萨基姆签订协议,全套引进技术生产线,另一手向上级申请手机牌照,争取在生产线落地的同时批下许可。

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法国那边谈判成功,国内的许可却始终没到位。

怎么办?徐立华硬着头皮上生产,将生米做成熟饭。

因为波导背后有国资,徐立华笃定管理人员不敢让数千万国资打水漂,所以兵行险着先斩后奏,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1999年9月,牌照下发,现在万事俱备,波导,向前冲!9月下旬,波导上线了第一款手机品牌:幻影RC838。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技术支撑萨基姆公司同时也是法国幻影战机的通讯制造商,因此波导手机开始长期被人称作“手机中的战斗机”。事实上,波导的业绩,完全配得上这一称号。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10)

2000年,波导销量88万台,利润4000万,市场占比不到3%,2001年,波导销量243万台,直接打败了初代国产厂商科健的135万台。

2002年,波导销量678万台,利润2.15亿,连续三年蝉联国产手机品牌第一。而到了2003年,波导一年就卖了1175万台,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

截止到当年6月,波导问鼎中国手机市场第一,以15%的市场占有率独占鳌头。

那年的国产手机百花齐放,除了波导,更有TCL和康佳等一系列品牌,中国市场前五中有三家都是国产厂商。

04.时代的洪流,中兴发家于微末

然而恰如波导的外号“幻影战机”,波导的辉煌来得快去得也快。

2005年,波导手机业绩出现了超人意料地大溃败,公司一年亏了4.7个亿。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取消了手机生产审批制,改为手机生产核准制。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大幅度降低手机生产门槛,任何人只要有钱,有技术,都能在中国的手机市场分上一杯羹。

国家之所以选定2005年开放市场,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第一,根据2001年世贸协定,我们将在五年内逐一放开包括移动通讯在内的各类产业限制。

第二,经过八年保护政策,包括波导在内的一大批中国厂商已经拥有部分技术储备和市场份额,能保证国产手机吃得到蛋糕。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中国手机厂商还未经历真正的市场洗牌,如果中国手机想要走向世界,那么血与火的磨砺,便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11)

显而易见的是,面对华强北一夜间成长起来的山寨品牌,无论是国内的波导,还是国外的摩托罗拉,都没有做好准备。

尽管在高端市场上大厂们依旧垄断,但数据显示,低端手机尤其是千元机的市场比重,仅2005年一年,在GSM的占比从就28%一跃升至39%。

那么有没有哪家公司慧眼识局,提前做好准备了呢?

还真有,不过不是纯粹的民企,而是一家国企控股的民营企业,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兴。

跟波导一样,中兴的发家也并不来源于手机。

创始人侯为贵早年主营交换机,半导体等电信业务,直到1998年,看准了手机市场的侯为贵在公司开辟通讯手机产品部,开始了不温不火的技术积累与产品迭代。

然而不同于波导,由于中兴的背后是691厂与深圳广宇两家大型国企,因此中兴不差钱,所以它不急着立马在手机市场变现。

1999年,中兴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中文双频GSM手机ZTE189,标志着中兴正式下场。

但在接下来两年中,中兴低调地跟透明人一样,不仅新机毫无宣传,甚至还一度解散了手机研发团队,而直到2002年,中兴才迎来第一个增长期。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12)

2001年,机卡分离的初代小灵通问世,侯为贵吃定小灵通在未来会大行于世,因此赌上公司未来,全力攻关小灵通。

而事实证明,侯为贵的战略眼光极为正确。

2002年,国家宣布除北京上海外全面解除小灵通限制,做足了准备的中兴第一次尝到先发优势。

或许是公司文化使然,获得成功的中兴选择继续低调,移步3G手机技术的研发。

2006年,当3G手机技术成熟,信息产业部开始紧锣密鼓地放号工作时,中兴一马当先。

同年7月,中兴发布全球首款双模双待手机U350,到了2008年9月,中兴手机终于迎来了第1亿部手机下线,在全部出货量中,40%供应国内,60%远销海外。

紧接着2009年,中兴累计推出40余款3G通讯产品,位居中国第一,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

再来看市场份额,2009年,中兴以3650万台的销量独占手机市场的15%,与此同时,摩托罗拉和爱立信日渐式微,衰落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在成功后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终究被时代所抛弃。

国产手机目前市场基本格局(从外国垄断到国产崛起)(13)

中兴成功了,但在那个时间段,成功的不是只有中兴。

作者:金陵风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