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从中国市场跨入国际,不仅深获无数Z世代的喜爱,也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体验。
图源 Getty Images
美国青少年“自学成医”
正在美国读高中的18岁萨曼莎,经常在TikTok上观看各种严重心理疾病的视频,比如边缘型人格、双相情感障碍和多重人格等,有时会熬夜看到凌晨2、3点。
这些视频大都由青少年或年轻人发布,有的自称是心理治疗师,他们会告诉你各种心理疾病的可能症状,并鼓励粉丝们去进行自我评估。
萨曼莎在10岁的时候,就通过一些测试,判断自己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相信自己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过去一年时间里,萨曼莎每隔几周就会有不同的诊断,她把结果记在日记里,告诉父母和心理治疗师。
图源 华尔街日报
父亲对女儿不断变化的说辞持怀疑态度,但又不敢否定她,怕触碰到她敏感的神经,因此家人们都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个话题。
心理治疗师对此也感到无奈,他认为萨曼莎只是有焦虑症和抑郁症,因为边缘型人格跟多重人格不太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美也只有1.4%和1% 的成年人患有这些疾病。
显然萨曼莎不认同治疗师的判断,相比专业人士给出的意见,她更相信自己“非常吻合”社交平台上的一些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萨曼莎并不是美国唯一有这样想法的青少年。
社交媒体在推波助澜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弗罗斯特的一份报告显示, 2021年最受全美青少年的社交平台,已经从Instagram变为TikTok。
从2020年到2021年,每周使用TikTok的12至17岁青少年群体,从50%增长到63%,使用Instagram的同龄群体,则从61%降到57%。
TikTok所带来的海量资讯,也在慢慢“侵蚀”这些孩子,他们开始借助社交平台,通过各种测试断定自己有病,而且还非常严重。
图源 iStock
美国密苏里州的临床心理学家布雷安·斯莱,从去年夏天开始,每周就要接待几名这样自我诊断的青少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情况,她索性自己开了个 TikTok 账号,想看看这些孩子们都在看哪类视频。
让她震惊的是,平台上严重心理疾病的相关视频还不少,“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多重人格障碍”标签的视频各有6亿、7亿播放量,而且底下评论里面,很多青少年在“对号入座”。
就像做星座测试一样,视频里说到的一些征兆,好像似曾相识,安在自己身上特别准。
给了你一个心理暗示,便就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得了病,这种盲目的自信,在平台不断地推送同质视频后被强化。
图源 iStock
从自我洗脑到真的生病,一步之遥
来自明尼阿波利斯的社工埃文·利伯曼,在TikTok 上有100多万的粉丝,他经常收到青少年有关自我诊断的私信,对此他苦笑不已。
他认为,当下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识在不断加强,这是一件好事,但也衍生了一种病态趋势——不少人将心理疾病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希望能博得更多人的关注。
美国心理学会委员会主席丹·葛兰特则表示,负面内容会影响青少年大脑中的反应,良好的神经递质将会被压力荷尔蒙所取代,继而变成真的生病。
“我们必须经常说服这些孩子们,要放弃错误的自我诊断,但只要一离开视线,他们就会回到那个同病相怜的网络世界,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催眠中,向外界关闭自己的心门。”
萨曼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一开始只是在TikTok 上关注一些心理健康的账号,不久她的“For You”页面就充斥着各类心理疾病的视频。
TikTok的算法会让孩子们反复看到类似视频,比如有关极端节食和极端锻炼的重复视频,还会导致饮食失调。
更严重的例子,是去年10月《华尔街日报》报导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医院中,因“不自主抽动或发出声音”症状而就医的少女人数激增。
专家对此展开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出现这种“妥瑞症”的少女有一个共通点:都看过自称是妥瑞症网红的TikTok视频。
面对外界的指责声,TikTok近期回应,正在对算法机制进行更改,以便让青少年群体远离连续的负面内容推送。
图源 iStock
孩子屏幕上瘾,父母可以做什么
在萨曼莎情绪低落的一年时间里,她的父亲叫苦不迭,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觉得在跟社交媒体竞争。
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独自呆在房间里,自我沉溺于TikTok的‘治疗世界’里,真是太危险的组合。”
为了帮萨曼莎真正摆脱对网络世界的依赖,去年4月,家人带她参加了一项为期54天的治疗计划,期间她不能玩手机,更谈不上玩TikTok了。
长时间远离社交媒体,大脑得到了休息,萨曼萨最后走出了自己的阴影,也开始接受自己是一名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而不是多重人格或边缘型人格。
“没有手机在身边,真是最棒的感觉。”
出院后,根据治疗师的建议,萨曼莎和家人约定:监督她3个月内不玩手机。
等到她再次拿起手机观看TikTok,她不再沉迷其中,花在上面的时间也大大减少。
一旦平台推送心理健康诊断的视频,她立马点击“不感兴趣”。
这类视频直到1个月后,才在她的推送页面完全消失。
能自己战胜屏幕上瘾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你的孩子跑来告诉你,他通过网络诊断,判断自己得了心理疾病,身为父母的你可以做什么呢?
心理治疗师对此的建议是,首先是倾听,不要忽视孩子说的话,或者立刻表现出否定的态度,这样做只会导致孩子从此对你关闭心门。
可以去问问孩子,为什么他们会认为自己有病,以及是否想和信任的人谈论一下它。如果孩子不止是倾诉一次,而是经常发问或者表现出很困扰,父母要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其次是,制造机会让孩子远离社交媒体,就像萨曼莎那样,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认知体验。
此外,删除抖音旧账号、重开新账号,也可以避免被推送类似的负面内容视频,并引导孩子多选择观看积极的内容。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最好的办法,还是带孩子去看医生或心理治疗师,避免孩子越陷越深,落入社交媒体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