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钓曲江说诗点滴
文/熊华禄
古典诗歌的分类及概念
1、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和杂言体;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都有五、七言之分)
2、古体诗又称“古风”,它是古代的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诗歌,除了押韵以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古体诗该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今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现在有些初学者往往对近体诗(今体诗)之称有误解,这点必须澄清。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古体诗每首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另当别论。
2、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五言的、六言的、七言的,也有杂言;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3、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以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且一韵到底,不得换韵。首句或尾句押邻韵比较少见。
什么是格律诗,它是怎样产生的?
一、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也就是说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而且律诗中两联必须对仗等。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须用对仗。
二、从诗律的发展来看,先秦是诗律的萌芽时期,汉魏晋是诗律的探索时期,南北朝齐梁是诗律的初步形成时期(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和沈约等总结了汉字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所谓“永明体”是诗律的前驱),唐是诗律的成熟时期(初唐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一说杜审言。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为格律诗定型的重要奠基人)。可见格律诗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绝句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律绝”与“古绝”有何区别?
一、绝句的名称来源于古代联句。汉魏以后,文人在一起联吟,往往以四句自为起讫。这种联句,与后世文人联句不同,并非合众人诗句为一诗,而是各咏一事,意思不相联属,实与后世文人的唱和性质大体近似。一人先作四句,如无人续作,就成了“断句”或“绝句”了。
古绝产生在律诗之前,所以绝句之名唐以前南北朝时即有之。古体绝句在近体诗兴起之后,逐渐律化而成了律绝,所以那种认为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四句而得名,是不合乎实际情况。
二、“律绝”与“古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古绝”多押仄声韵,少押平声韵。如李绅的《悯农》二首押仄声韵,李白的《静夜思》则押平声韵,两者均属古绝。“律绝”一般多押平声韵。
2、“古绝”除每句末一字外,是不讲究平仄的;“律绝”则不然,不但句末讲究押韵,而且句中每个字都讲究平仄。“近体诗”押平声韵为正例,押仄声韵较为罕见,其中当然也包括绝句。
什么是拗救,它起什么作用?
1、诗中凡平仄符合格律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格律规则的句子叫拗句。“拗救”指在近体诗中出现了拗句,必须采用补救的办法。也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字,以为补救。拗了就救,仍算合律,也叫拗律。
2、拗救的形式,除了使之合律之外,还给人一种格调高古的感觉,更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的自由。像“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之句,只有用拗救法才能完成。因为六七(入声)两字都是仄声,而此处按格律应该用两个平声字,这样就成了拗句,必须在对句第五个字的位置上用个平声字补救才算合律。对句中的“三”字补救了出句中的“六七”两个字。
格律诗常见的三种拗救法:
一、本句自救(又叫“孤平拗救”)
什么是孤平呢?在一句诗里,七言第四个字、五言第二个字是平声字,而它前后都是仄声字,就算孤平了,也就是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是平声,在字面形式上不能有两仄夹一平的现象,就应在本句中自救。具体情况如下:
1、在五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第一个字用了仄声,那么第二个字就犯了孤平,为了避免孤平,必须在本句第三个字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这是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例句:苏颋《汾上惊秋》中的“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北”字拗,“吹”字救)
2、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第三个字用了仄声,那么第四个字就犯了孤平,为了避免孤平,必须在本句第五个字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第三字拗,第五字救。
例句:曹邺《送进士下第归南海》中的“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玉”字拗,“非”字救)
二、对句相救
1、在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的句型里,如第四字或三四两个字用了仄声,应在对句第三个字位置用仄声的地方用个平声字来补偿,这叫对句相救。如只是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这叫半拗(仄仄仄平仄),可救可不救,如救也是在对句第三个字处用个平声字相救。这种句型有人说是犯孤平,其实是片面的理解,这是正常的拗句,在字面形式上是允许存在的。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出句“孟”拗,对句“天”救),再如“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这是半拗不救)
例句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拗,“吹”字救)
例句b: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意不”两字拗,“登”字救)
例句c: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几”字拗,“秋”字救)
例句d: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出句第三个字拗,对句不救的例子)
2、在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型里,如第六字或五六两个字用了仄声,应在对句第五个字位置用仄声的地方用个平声字来补偿,这叫对句相救,。如只是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字,这叫半拗(平平仄仄仄平仄),可救可不救,如救也是在对句第五个字处用个平声字相救。这种句型有人说是犯孤平,其实是片面的理解,这实际是正常的拗句,在字面形式上是允许存在的。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句“自”字拗,对句“空”字救),再如“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是半拗不救)。
例句a:许浑《凌歊台送韦秀才》:“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柘”字拗,“蒲”字救,而且“蒲” 还补偿了本句的“引”字)
例句b: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八十”两字拗,“烟”字救)
例句c:王建《雨过山村》:“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浴”字拗,“栀”字救)
例句d:刘禹锡《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出句第五个字拗,对句不救的例子)
三、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又叫“特拗拗救”。这种句式很常见,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即“特拗”。这种特殊句式多用于尾联的出句。
1、在五言出句“平平平仄仄”的句型里,第三个字与第四个字的平仄可以互换位置,成为“平平仄平仄”。这样互换位置后,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
例句:张说《蜀道后期》:“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又如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2、在七言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型里,第五个字与第六个字的平仄可以互换位置,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互换位置后,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
例句: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又如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参考书目:王力《诗词格律》、王永义《格律诗写作技巧》。
作者简介
鳌钓曲江,本名熊华禄,字毓华,笔名痴丁,别署返朴斋主人,江西丰城人氏。退休高级教师,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理事、龙泉诗社副社长。著有《返朴斋诗词联语稿》《痴丁自由诗吟草》《毓华诗书存稿》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