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各种丧权辱国条约的开始,经过公元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的《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外国人大举侵入中国,看中的不仅仅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更是眼馋于中国无数的财富和珍宝。

而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拥有如此丰富的金银珠宝和各类资源的正是清朝的对外通商,当时,通商港口那些交易的船只,来时都满载白银,走时却是各类丰富物资。

为什么美洲人士来清朝独爱使用白银作为交换呢?

为什么大量白银涌入会对米价产生如此剧烈的影响呢?

想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先了解两件事,银铜双本位货币体系和大米与货币体系的紧密关系。

明末白银通胀(清朝美洲人士为何独爱用白银交易)(1)

一:中国所独有的货币体系——银铜双本位货币体系

1.黄土地上自然孕育出来的货币——中国货币。

《中国货币史》上有言:“中国货币的发展,脉络很清楚。基本上没有受外国文化的影响。”《文明的历程》里也有说到:“中华文明发生的更多的是中国地域内部的交流。”由此可见,早期出现在我国的铜贝、刀布和环钱等货币都是由我们国家自主研发出来的,用于在市面上进行交易的货币。

通过漫长的历史,到了元朝,中国开始实行银铜双本位货币体系,而这一体系跳过由汉人统治的明朝,在清朝进一步发扬光大。“本位”指的是“本位币”,即国家官方规定的通用计价结算货币,“银铜双本位”即表示银、铜这两种金属都可以作为通用货币在各大市场上使用。

2.为什么要使用银铜双本位呢?——互为补充。

中国自古以来的白银开采量都不是很够,甚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白银都是罕见物品。明朝时,甚至出现过欧洲殖民者通过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算值钱的白银掠取大量中国珍贵物品倒卖到其他地方从而赚取巨额利润的事情。

由此能看出,白银作为一种少量物品,不可能在具有广阔人口的中国土地上大肆发行,而铜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

明末白银通胀(清朝美洲人士为何独爱用白银交易)(2)

清朝时,政府的赋税、远距离贸易和趸售交易(即大数量大宗商品交易)采用白银,而零售和工资就用铜钱支付。

与白银必须由官府铸造不同,铜钱可以由各个地方政府,甚至商户和个人私自铸造,而出于各种原因,各地产出的铜币必然和官方产出的铜币含铜量是不一样的,因此,市场上的银铜兑换比率会跟官方定价出现较大差别。

二:比钱还重要的东西——大米

1.大米在历朝历代中的显赫地位。

《晋书》有记载:“置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这里的千石既是指的大米数量,同时也是指的工资。在古代,大米不仅是能够当做官员工资进行每月发放的重要粮食,更是一种奢侈品。

《博兴县志》有言:“土人非燕宾不以炊。”这里的“炊”指的就是大米,意思是只有在招待宾客时才会使用稻米。这种情况直到唐朝开始才有了改善,当时,各地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因为社会安定和稻米种植技术的日益完善,稻米不再成为奢侈品。

与此同时,官方发给官员的工资也逐渐由大米变成真正的货币。但即使是这样,大米在所有粮食中的地位依然是不可小觑的。

明末白银通胀(清朝美洲人士为何独爱用白银交易)(3)

2.清朝时仍旧牢牢占据老百姓心中头号位置的东西——大米。

在清朝,因为相对稳定的生活和日益发展的人民经济,自给自足的小户生活逐渐转变成在各类市场通过货币进行物品交换的较为富足的生活。而大米无疑是物品交换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当温饱得到满足时,才会去想其他更上一层,更追求食用过程的粮食。

据《松江(现上海苏州河以南)粮食志》记载,米粮业是松江经济的重要支柱。能够成为一地的经济支柱,大米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三:为何美洲白银输入会抬升清朝的米价?

1.被外来资本袭击的货币体质动荡下的必然结果。

清朝时,大量美洲资本家贪图于中国丰饶的物资,于是纷纷携带大量白银到中国进行采购,得来的物资只需转手一卖就能获得高额回报。不仅如此,因为当时的中国造钱主要使用的是范铸法,即通过陶土烧制模具,再将金属高温融化倒入模具内制成。

而国外普遍使用的是新式机器铸钱,用机器铸出来的钱虽然含银量大多比不上国内,但样式好看,显得更值钱。因此在交易时,许多人会不顾银币含银量,将国外银币以高于其含银量对应的价值作为物品交易货币使用,在这种趋势下,外国纷纷用含银量最低的银币来到中国交易,从而赚取大量中间利润

《中国货币史》记载:“外国银元的流入,在中国的货币文化上,引起一次大革命。”因为那些贪图利益的美洲资本家带来的大量白银,市场上的白银遭到大幅贬值,而白银不再值钱时,大米作为生活必须品,其价格瞬间遭到暴涨。

明末白银通胀(清朝美洲人士为何独爱用白银交易)(4)

据资料记载,在美洲白银输入的1737到1911年,松江府地区上米价格从每石110两白银上涨至每石460两白银,高达350两的涨幅充分说明了美洲白银入侵对米价造成的影响。

由于越来越严重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及其中央管理层对于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了解甚少。《清史稿》记载,杨锡绂曾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说过,“户口多则需谷多,价亦逐渐加增。”

这种说法是欠缺大量考虑的非常不成熟的说法,当户口增多,及人口增加时,虽然米谷需要增加,但铸造的货币也应给予相应的增加,否则,当粮食增多而货币没有跟上脚步时,必然会出现货币急速增值而物价飞速下跌的情况。

清朝时大量涌入的白银就是上述情况的反情况,当时,白银大量增多,而大米却没有显著增加,钱比物品还多,必然会造成白银贬值,米价上升。

2.大米与白银的紧密关系。

《晋书》有记载:“命将上中下等则地每亩应徵银米实数列单内。”在这里,大米是和白银放在同一个地位去说的,自古,民众向官家上交的赋税里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大米。

明末白银通胀(清朝美洲人士为何独爱用白银交易)(5)

从唐朝开始,这种收税的方式出现了一些变化,一种名为“折色”的方案开始实施。“折色”是指用白银或者布帛等物品替代本来应该交上去的赋税,换句话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可以用白银代替大米作为田地赋税上交给政府了。

但不管是这之前,用大米作为官员工资下放,还是这之后,将白银作为大米的替代品上交,两种方式都能很明显的看出白银与大米之间,高度一致的重要地位。

在两者联系如此紧密的情况下,作为“本位币”的白银出现了大幅贬值,而与其相应的大米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多,自然大米的价格就会飞速上涨。

3.各地白银计量方式和铸造方式不统一让美洲白银趁虚而入。

现在看古装电视剧经常能听到一个词——成色,放在白银上,他指的就是以纹银作为标准,其他白银的含银量。

什么叫做纹银呢?纹银实际上是一种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假想标准银,他的固定成色,也就是含银量,在各地是不一样的,上海的规定为千分之九三五点三七四。那么在以纹银作为标准银的情况下,其他银两该怎么判断成色呢?

举个例子,当时流通在市面上的银两被称作宝银,即元宝,元宝分为很多种,如果是二四宝,那意思就是说,五十两重的二四宝含有的纯银相当于五十二两四钱纹银所含的纯银。

如果在上海用各种元宝进行交易时,都需要先将其兑换成相应纹银,再转换成其计帐银两单位规元,最后才能得出这一锭元宝所能交换的物品价值。

明末白银通胀(清朝美洲人士为何独爱用白银交易)(6)

但如果到了天津,纹银的成色又变成了千分之九九二,计帐银两单位也相应变成了行化。因此,虽然各地政府表面上有对银两价值做出规定,但实际上,全国并没有统一的货币标准。

美洲白银的涌入,对本来就没能统一的清朝白银产生了巨大打击,因为它好看的外观,人们比起本朝的元宝更愿意去接受实际价值更低的美洲白银.

换言之,美洲人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非常高额的回报。在巨大利益的刺激下,自然会有越来越多得利心切的资本家涌入中国市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就导致清朝白银大幅贬值,而米价迅速抬升。

四:总结

美洲白银对于清朝米价抬升的影响是非常直接且明显的,无论是从清朝各地米价数据的记载上看,还是从历史上白银与大米之间的密切关系上看,美洲白银的输入都是造成清朝米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清朝时期,由于统治者本身倾向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在世界各地飞速发展的经济学没能影响到中国,从而使得清朝对于货币理论的认识非常不够,因此在美洲白银大量涌入时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从而导致后续市场上的大米价格开始急速飙升。

参考文献:

1.《中国货币史》

2.《文明的进程》

3.《晋书》

4.《博兴县志》

5.《清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