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乱谭02在前文《昊天上帝与帝俊及东君、东皇太一及东王公不得不解的秘密》中,乱析了昊天上帝的来龙去脉,也阐述了作者对神游宇宙的乱析观,本文依然是乱析须菩提祖师的来历去向在诸多网上分析中,有说须菩提祖师是太上老君的,有说是通天教主的,有说是鸿钧道人的,还有说是如来佛祖的,是如来佛祖弟子须菩提尊者的,但更多的说是准提道人的,都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定论为此,斋主心痒难当,也来乱析一番,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菩提老祖跟如来佛祖是什么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菩提老祖跟如来佛祖是什么关系(须菩提祖师与太上老君)

菩提老祖跟如来佛祖是什么关系

神游乱谭02

在前文《昊天上帝与帝俊及东君、东皇太一及东王公不得不解的秘密》中,乱析了昊天上帝的来龙去脉,也阐述了作者对神游宇宙的乱析观,本文依然是乱析须菩提祖师的来历去向。在诸多网上分析中,有说须菩提祖师是太上老君的,有说是通天教主的,有说是鸿钧道人的,还有说是如来佛祖的,是如来佛祖弟子须菩提尊者的,但更多的说是准提道人的,都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定论。为此,斋主心痒难当,也来乱析一番。

在《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成书历史上,《西游记》出现得比《封神演义》早,所以吴承恩先生肯定是没有将鸿钧道人、通天教主、准提道人拿来当孙猴子的老师的,因为这三人是《封神演义》中另外塑造虚构出来的,虽然通天教主符合灵宝道君的身份,毕竟进行了重塑,都出现得晚了些。由此,须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只能在太上老君、如来佛祖与须菩提尊者三人中寻找。

要明白须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就要弄清《西游记》的写作要旨。表面看《西游记》的要旨是抑道扬佛,其实不然,许多文章都说是讽道、讥佛,因为书中情节比比皆是,譬如比丘国白鹿精惑掇国王吃小儿心肝,大雷音寺阿傩、伽叶索要人事等等,但其实还有个重要点没有说到,那就是嘲儒。天庭的设计,是人间朝庭的设计,本为儒家庙堂,却充斥着佛、道成员,猴子大闹天宫,则是大闹糅合释、道、儒一体的儒家庙堂。在唐僧的出场诗说及唐僧身世,却是状元保不了自家性命和妻儿周全,《西游记》文中,到处都是这样的讽刺。之所称“嘲儒”,而非“讽儒、讥儒、或者刺儒”,因为“嘲”是自嘲之意,表明作者出自儒家,是儒生,只能“嘲”而非“讽、讥、刺”。所以,《西游记》一书中心思想是对释、道、儒三教的批判。

在《西游记》第一回章节名前句“灵根育孕源流出”,就已点出猴子是“源流”,乃是重点,猴子的身世自然更是源流,猴子的本事出处当然也是源流,所以须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也在源流上。猴子大闹天宫,就是要搅动糅合释、道、儒而成的这口鱼塘,而要做到这点,自然要从释、道、儒的源流解决。“青叶白藕红莲花,三教源来是一家”,在此解释一下,三教在《封神演义》中指的是阐、截、西方三教,民间传统则指释、道、儒三教,从《西游记》全文看,它采用的也是民间传统,也就是说释、道、儒的源流在一块。这就涉及到须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必须是三教全才,精通三教知识,才能教出具备这样能力的“鲶鱼”。没错,当时腐朽封建的大明王朝现状,正被“释、道、儒”三家搞得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特需要一条这样的鲶鱼,来搅活鱼塘,这也是《西游记》作者不让猴子大“破”天宫,而是大闹天宫的原因。

在《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出场,外形没有描写,而是来了一首不写实的诗,但通过对迎接猴子的童子描写,是位道童,可知须菩提祖师应该也是衣着道装,不可能主人和尚,童子另类,加上开讲“精微万法全”、“三教配合本如然”,而且“道”、“术”、“流”、“静”、“动”诸字门皆能教,其中的“道”字门有三百六十傍门,“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在此特别要注意的是,释家也就是佛家只是他所教的流字门中一个分类,用现代比喻来讲,须菩提组师就是现代一所综合大学,如清华大学,释家则是这所大学内某学院里的一个系,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如此也就清楚明了,须菩提祖师分明是一个精通三教百家的总教头。

须菩提尊者是如来的弟子,为菩萨级别,如来是佛陀级别,《西游记》里佛教是老子“化胡为佛”而来,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明显如来又比太上老君低了一个级别。相对于称佛作祖的道祖太上老君、佛祖的如来,须菩提尊者根本没有精通三教百家的总教头的资格,也就不符合须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

从创作上讲,须菩提尊者应当还不是须菩提祖师的原型,而是吴承恩借鉴了“须菩提”三个字,分“须”“菩提”来解释,“须”为“无限”,“菩提”为“智慧”,“须菩提”即“无限智慧”之意。另外,衣着示道家,名字示佛家,讲课行动示百家,“祖师”表示创始人身份,所以“须菩提祖师”告诉读者,“俺”是拥有无限智慧的所有宗门创始人,特“牛”!

须菩提尊者不合创始人身份,自然也就不是原型,想来是《西游记》作者创作时没注意,撞车了。哦,不是没注意,而是前人作品《西游记评话》用了须菩提尊者,不大好改,而且“须菩提”一词寓意“无限智慧”,太有逼格了,只是后两个字“尊者”,逼格太低了,就改为“祖师”吧,这不就提裆换人了,譬如现代影视换角,猴子的老师这一角色本由某三线演员饰演,结果导演不满意,改换某超一线演员饰演,不是同一人,所以须菩提尊者这个三线演员靠边去吧!

那么如来够格吗?如来佛家身份自然不必说,也有佛教创始人的身份,并且须菩提祖师的出场诗指向他,“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大觉金仙”出于宋徽宗崇道,改佛而称之,故“大觉金仙没垢姿”指佛,“西方妙相祖菩提”指“佛祖”,全句指向如来佛祖,但他同样不够资格。因为如来是释迦牟尼佛,是个胡人,他不通三教百家,或许《西游记》中的如来作为大神、大能,他一个念头就通晓了三教知识,但通晓是通晓,毕竟不是精通,特别是那所谓的大品天仙诀,“……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佛家经籍翻烂了,都没有此类的修炼心法,这是土生土长的切切实实的道家修炼心法,而且四五年(猴子离开花果山二十年,其间寻师八九年,砍柴七年)教出个金仙级天仙,如来是不可能跨行做到的。或有说《西游记》中的哪吒三太子不就是如来教出来的吗?但是《西游记》中,第一哪吒不是猴子对手,第二没说哪吒是道教身份,第三反可证李靖、哪吒父子具备佛门身份。当然可以借《封神演义》说如来是多宝道人转修成佛,是通天教主的大弟子,再顶尖的道家修炼心法他懂,但要知道《西游记》是没有多宝道人成佛的。故,从须菩提祖师要具备三教百家总教头的条件来讲,如来还得靠边站,只有《封神演义》中的鸿钧老祖对得上,不过前文说到《封神演义》出现晚了,鸿钧老祖不可能是猴子的老师,多宝道人更是级别不够。

那么,符合条件的《西游记》中有没有这么一个人物?别说,还真有,这个人就是太上老君,他在《西游记》中的实力,比《封神演义》中的鸿钧道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不细读感觉挺窝囊而已。《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开天辟地是他“化身盘古”干的(书中说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之祖),造人补天是他“解化女娲”做的,如来佛祖的佛是他“化胡为佛”弄的,连儒家的祖圣孔子都拜他做过老师的,一切都出于他手,还有什么他不会的?他就是这个百科全才,三教源头,所有宗门的祖师。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出来,“须菩提祖师”五个字分拆为“须菩提祖”和“师”,“须菩提祖”为“佛祖”,故其深意可谓“佛祖之师”,因而“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一定指佛祖,也可指佛祖之师,也就是说这是给太上老君量身定做的,如来那小子逊多了!

西游世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嘲讽“化胡为佛”,作者将之弄了个“化猢为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以前的《西游记评话》中,猴子的老师是“须菩提尊者”,猴子结局被封为“大力王菩萨”,而且《西游记》车迟国道士喊号子也逗漏了这点,并将“大力王菩萨”给了牛魔王,最后借如来的口将猴子拔高封为“斗战胜佛”,猴子的老师也由“尊者”拔高为“祖师”,这也是须菩提尊者不再成为猴子的老师的原因,因为身份的拔高已经不对等了,只能换角色。猢狲为猴子,胡猢同音,“ 化猢为佛”谐音“化胡为佛”,这是非常明显的西游调子!

证据由此来了,《西游记》中二郎神捉拿猴子时,太上老君用圈圈砸猴子时说“……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它,早晚最可防身……”,请注意“化胡为佛,甚是亏它”,然后这个“它”砸了猴子一下,从此战天斗地的猴子失去自由,屡经磨难,被封斗战胜佛。凶器圈圈,恰在此处逗漏出“化胡为佛”行动的老大太上老君,而整部《西游记》,又恰恰写的是“化猢为佛”,这不就证明源头出自太上老君吗?

由此,崩出猴子的那块神奇的石头源头也解释得清了,是太上老君解化女娲炼石补天时弄的,而且他的窝囊似乎也只是在针对猴子时出现,连猴子的那根大小如意金箍棒则直接写他炼的,其中猫腻不言而明,这些设计如来搞得出吗?

在《封神演义》中,准提道人的出场诗,直接套用须菩提祖师的出场诗,也许是《封神演义》的作者(有说是许仲琳,有说是陆西星)借用,也许是他感觉到须菩提尊者和如来都不足以为猴子的老师,而又猜不出《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真实身份,自己又好奇,特地创作出一个准提道人来解谜。其实,不是《封神演义》作者想不到,而最大原因应该是吴承恩先生自己写迷失了,他的本意很可能是想将须菩提祖师写成如来的,理由就在于猴子的老师在《西游记评话》中原是须菩提尊者,拔高一级则是如来,可他在创作宗旨是将释、道、儒三教全部拿来批判,无形中又拔高了一级,直指三教之源,教人如何理解?故须菩提祖师之谜,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中许多的谜团,唯从三教百家源流去溯“化胡为佛”,方可解决,因为“神游”二书就是围绕“化胡为佛”来写的,只是读者没有深究而已。

不对,《西游记》讲的不是佛道之争吗?既然三教一家,还争个毛呀,这不矛盾吗?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乱析勿究,容后再表,本文可与后文《准提道人与东方药师琉璃光王佛、准提菩萨不得不解的秘密》、《如来佛祖与多宝道人不得不解的秘密》互相参详。

——作者:还琅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