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③生。孝弟(tì)也者,其为仁④之本与(yú)!”

【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啊!”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有若称“子”。

②弟:读音和意义跟“悌”相同,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③道:道理,法则,制度。

④仁:一种很高的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诸如爱人、忠恕、克己复礼、谨言、慎行等。

【点评】

这里面“本”是什么?当然是孝悌。是“什么”之本,本则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推导下去,那么孝悌是建基于这一最基本人伦情感的一切社会秩序的根本,是整个社会大厦的稳固基础,没有这样的基本人伦情感,其他的一切秩序都谈不上。如果说养育,是上对下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那么孝与悌则是下对上抚养责任的情感的回馈与反哺。

由这样的父与子最基本、最切身的情感逻辑从而推演出君臣、上下、夫妻、贵贱的社会秩序来,从而也在中国人心底深处建基起一整套合乎情与理的情感逻辑、人伦逻辑、亲疏逻辑、上下逻辑、贵贱逻辑来。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孔子通由仁而开始塑造一个文化心理结构体,如说得耸人听闻一点,也就是在制造中国人的心灵。”

为何中华文化有着那么多的情感因素,为何中华文化缺少西方式的抽象逻辑推理,大概都是因为这样一个因素吧:那就是从中华文化的源头起,一切抽象的东西都是联系着人们身边最切近的情感,可感,可触,可想,总是触碰着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让人无法抗拒。

论语经典名句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心解学而篇第一)(1)

本文由大德堂文化(周宗富)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