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在苦难的中国南部大地上,刘少奇和何宝珍夫妇迎来了他们的长子刘允斌,初为人父、人母,刘少奇夫妇的心里比蜜还甜。
但当时革命形势并不乐观,刘少奇夫妇又在党内身居要职,他们常常四海为家,随时随地都要与敌人做斗争。
考虑到革命工作和儿子的安全,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将儿子交给可靠的矿工抚养,当时,恰巧刘允斌的六伯来到了安源。
听刘少奇夫妇要将孩子送给别人抚养,他提议说:“这是刘家的孩子,与其让别人抚养,不如我带回老家。”
在父母不舍的目光中,不满两岁的刘允斌被六伯带回了湖南宁乡县老家,虽然六伯一家疼爱刘允斌,但他的童年并不快乐。
六伯家是贫穷的,为了解决温饱,刘允斌在很小的时候就参与到劳动中,他上山放羊、割草,小小的身躯承受了太多。
苦难的生活宣告刘允斌的童年提前结束了,这样的生活环境也让他养成了倔强、沉闷的性格,当然,这也和父母不在身边有很大关系。
每当看到同龄人在父母怀中撒娇时,刘允斌都会驻足观望,他心里满是羡慕,六伯会安慰刘允斌说:“你父母是干大事的,他们会来接你的!”
转眼间,刘允斌长成了10岁的大男孩,也是这一年,他日夜思念的母亲何宝珍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从此后,世间多了一位烈士,也多了一个没有母亲疼爱的孩子。
何宝珍牺牲四年后,刘少奇给老家捎去消息,将刘允斌送到延安。至此,刘允斌终于和父亲结束了分隔异地的日子。
到了延安后,刘允斌被送入延安保育小学读书,同时在这里读书的还有他的妹妹刘爱琴,刘允斌在感受亲情带来的温暖时,内心也受到了共产主义的滋养,整个人显得活泼了很多。
一年后,刘允斌的生活再次迎来了变动,他和妹妹刘爱琴被送往苏联读书,而苏联之行也彻底改写了刘允斌的人生。
2:到了苏联后,刘允斌进入伊万诺沃市的国际儿童学院读书,除了要克服生活习惯、语言等困难外,刘允斌还要和当地的严寒做斗争。
伊万诺沃市的冬天非常寒冷,这对于在中国南方长大的刘允斌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他却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困境。
在学习上,刘允斌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称赞,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刘允斌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当时,苏联的环境逐渐恶化,冬天没有取暖的煤和柴,市民们每天只能领到几两黑面包,日子最艰难的时候,刘允斌每天的伙食就是两片黑面包和蘸盐的小土豆。
但刘允斌不悲观、不抱怨,他热情地参加劳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开荒种地、伐木搬、柴等活动,,还主动为前线的战士们献血。
在此期间,刘允斌也从未断过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1945年成功考入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冶炼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工业。
但四年后,当苏联爆发了第一颗原子弹后,刘允斌的理想发生了变化,他敏锐地发现原子弹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深思熟虑后,刘允斌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决定,改学核专业,搞核研究,随即他进入了莫斯科大学,成为了核物理学研究生。
1955年,刘允斌顺利毕业并得到了副博士学位,学业有成的同时,刘允斌还和深爱的俄罗斯姑娘玛拉组建了家庭,婚后他们拥有了一双可爱的子女。
但刘允斌和玛拉没有白头到老,就在刘允斌得到博士学位后不久,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希望他回到祖国。
在信中,父亲这样说道:“当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我相信你一定会以国家利益为重!”
刘允斌自然是心系祖国的,他尝试和玛拉沟通,动员玛拉带着孩子和自己一起回中国,但玛拉拒绝了这个提议。
玛拉知道刘允斌回国后意味着什么,她想尽一切办法,希望丈夫可以留在苏联,甚至发动亲朋好友和一些领导俩说服刘云斌,但都被刘允斌婉拒了。
3:1957年10月,离开祖国18年之久的刘允斌,背着简单的行李在妻子的抽泣声和子女们的哭喊声中,踏上了飞往祖国的飞机。
那日,一架银灰色的大型客机缓缓降落在洒满霞光的北京机场,32岁的刘允斌急匆匆地走下了舷梯,和接待他们的同志们握手、拥抱。
回国后不久,刘允斌就对父亲说:“我要立即投身到工作,一刻钟也不想等了!”父亲望着儿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几天后,西装革履的刘允斌出现在了距离北京50公里外的中国原子能研究院401所里,正式上岗后,刘允斌就过上了三点一线的生活。
后来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一次买足一天的饭,钻进科研室后就不再露面了,至于那些运动健身的娱乐场所,根本捕捉不到他的身影。
起初人们都不知道这个年轻的核专家到底是谁,许久后大家才了解到他竟然是刘少奇的儿子,都忍不住称赞说:“身为主席之子还能如此奋斗,真的是很难得!”
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刘允斌放弃的远不止苏联优越的生活环境,还有他那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
回国后,刘允斌曾几次回到苏联探望妻子和孩子,也曾试图再次劝说让玛拉来到中国,但玛拉说:“你热爱你的祖国,我也热爱我的祖国,而且孩子们换一个环境未必适应!”
一直谈不妥的两个人,最终选择和平分手,诚如父亲所说:“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巨大冲突时,他果断地选择了以国家利益为重!”
4:在所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新中国的核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发展、前进,几年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作为核专家的刘允斌自然功不可没。
1959年,因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相关技术资料,面对苏联的釜底抽薪,周总理亲自下达命令:“自己动手,从头摸起!”
两年后,刘允斌奉命调到中国西部的202厂组建第二研究室,他主要负责热核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刘允斌很快就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和环境中,因终日忙碌,他的皮鞋磨掉毛了,因没有时间理发,头发变得凌乱不堪,一件大衣穿伴随他走过春夏秋冬。
科研攻关时,刘允斌在研究室一呆就是十几天,累了就和衣而睡,饿了就随意到食堂打一些饭菜,对于时间刘允斌是分秒必争。
再婚的妻子李妙秀生孩子时,刘允斌匆忙买了一些营养品送过去,安慰了一下妻子,亲了一下宝贝,就交代护理人员帮忙照顾,自己则又赶回科研室。
因为太忙碌,刘允斌甚至没有时间带孩子们回北京和父亲团聚,导致孩子们和爷爷错过了见面的机会,这也是他们终身的遗憾。
1964 年 10 月 16 日 15 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部成功爆炸,消息传来,举国沸腾,远在科研室的刘允斌激动到落泪。
一向沉闷的同事他,和们一起欢呼着:“爆炸了,爆炸了,终于爆炸了!”
那一刻,所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颗原子弹不仅仅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和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当喜悦过后,刘允斌又投身到新的工作中,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只是开始,我们还有有氢弹等等。
刘允斌的生活比以前更忙了,回家的时间都是屈指可数的,妻子虽然渴望丈夫的陪伴,但他更理解丈夫的繁忙。
在刘允斌的世界里,早就没有了自我,只有国家,他要将毕生精力和心血全部投身到国家的科研事业中。
然而,就在刘允斌奋力拼搏,打算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时,国内局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来得猝不及防。
5:自从局势反生变化后,刘允斌的事业就被叫停了,他和其他同事一样,要求去劳动,直到这时刘允斌也没有任何的怨言。
他自我反思,也许自己在苏联生活了十多年,身上真的有一些需要修正的问题,劳动期间他干活比别人多,无论脏活、累活都抢着干,手磨起泡了也不停歇。
而在自己身处困境时,刘允斌还不忘帮助弱势群体,看同事穿着露脚的单鞋,他恰恰地从家里拿一双棉鞋送给对方。
但人们依然有意地疏远他,一些曾经很要好的同事也如此,刘允斌的心情越来越苦闷,原本就少言寡语的他,变得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
在刘允斌最迷茫的时,妻子的不离不弃是他生命里唯一的一道光,每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妻子都会上前拥抱他,安慰他。
刘允斌对妻子说:“我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误会一定会解触的!”但刘允斌的处境却不允许他乐观,到最后,竟然会遭受皮肉之苦。
那天,刘允斌拖着满是伤痕的身子回到家,妻子看到丈夫浑身是血污,落下了眼泪,刘允斌哽咽说:“妙秀,对不起,让你受苦了!”妻子一个劲地摇头。
虽然刘允斌一直说,黎明会到来的,可现实却将他推向了万丈深渊,最终,刘允斌的信念崩塌了,他对生没有了渴望。
1967年11月21日夜晚,漫天飘雪,回到家的刘允斌神态疲惫,他和衣躺在了床上,开始和妻子聊天。
刘允斌的话变得出奇的多,他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留学时光,也回顾了回国后工作的日子,他对妻子说:“我在世上这42年,对得起国家和所有人......”
聊天到最后,他还说,妻子将一双儿女抚养长大,自己就没有遗憾了,妻子完全没有听出这是遗言,只以为他是用聊天来抒发内心的苦闷。
在聊天中,妻子沉沉地睡去,半夜她突然被吹进来的风惊醒,翻身一看,丈夫不见了,瞬间,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了李妙秀的心头。
她不顾风雨和严寒,赶紧出去找,嗓子都喊哑了也没有得到回应,到了清晨,人们在铁轨上发现了已经去世的刘允斌。
谁也不知道,从家到铁轨风雪路上,刘允斌是如何走过去的,他每走一步都在想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死亡对他而言是一种解脱。
1978年,刘允斌的遗像挂在了二0二厂俱乐部舞台的幕布上,许多老同事都来参加这迟来的追悼会,人们肃立在他的遗像下,想到他坎坷的一生都忍不住发出了哭泣声。
此时,距离刘允斌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11年,留给国人的是无限的遗憾,但国人永远不会忘记刘允斌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国家的做出的贡献......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
,